新華社北京7月7日電 題:7日小暑:天地一大窯
新華社記者董峻
盡管這一時期我國大面積降雨頻頻,但是夏至以來、尤其是小暑節氣的到來,高溫天氣才是真正的主角。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也就要來了。
古人把24節氣的每個節氣又分為“三候”。小暑的三候分別是“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描述的是帶著熱浪的風從大地刮起,蟋蟀從田野轉到庭院墻角下避暑,而老鷹則時常在涼爽的高空飛翔。
進入7月,中東部大部分地區以及新疆、內蒙古等地區的月平均最高氣溫都超過30攝氏度,全國進入“燒烤模式”。氣象部門通過對全國31個省會級城市的月平均最高氣溫統計發現,有25個城市的7月平均最高氣溫為一年中最高,僅有6個城市(廣州、重慶、南寧、貴陽、昆明、拉薩)的8月氣溫略高過7月。
因為炎熱,孩子們開始進入盼望已久的暑假,而上班族仍要頂著驕陽早出晚歸,尤其對于室外作業的人們來說,持續在高溫下或受陽光暴曬容易發生中暑現象,輕則感到頭昏、耳鳴、胸悶、心慌、四肢無力、口渴、惡心,重則可能伴有高燒、昏迷、痙攣等。
中央氣象臺6日預計,未來三天江南等地的部分地區高溫天氣持續,其中,江南中東部等地局地溫度可超過37℃。公眾需做好防暑降溫措施,體質較弱人群盡量減少外出活動時間。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規定,日最高氣溫達40攝氏度以上時應停止室外露天作業,日最高氣溫達到35攝氏度以上、40攝氏度以下時應減少高溫時段室外作業。同時,依照有關規定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如今,全國絕大多數地區都出臺了本地區的高溫津貼標準,并對高溫津貼的發放條件、發放方式、發放時長等做出具體規定。
盡管酷熱難耐,但這個季節也是農作物生長最旺盛的時候。春爭日、夏爭時,這一時期農民們施肥噴藥、田間管理,一刻也不得閑。以中國最主要的口糧作物水稻來說,其生長發育迅速而良好的最佳適宜溫度為30到32攝氏度,正好在炎炎夏日。如果低于20攝氏度,抽穗和灌漿速度將明顯變慢、造成減產。
南宋詩人戴復古有詩云:“天地一大窯,陽炭烹六月。”在這段“萬物此陶镕”的日子里,農民仍須在“田水沸如湯”的地里勞作,其辛可嘆。不過,詩人重點并不在此,而是“人何怨炎熱”,因為“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結”。在“春華”和“秋實”之間,農作物在夏天的長勢,直接影響到秋糧的豐收與否。
精耕細作是中國傳統農業的一大特色,在人均耕地從來就不算多的土地上,幾千年來農民們探索出一整套以提高單位產量、充分利用水肥條件的農業技術和耕作制度。這是相較地廣人稀、以規模優勢見長的“新大陸農業”所無法相比的,而這一偉大的華夏農業文明,其背后正是農民對土地的執著耕耘的結果。在古詩詞的海洋中,表現農民辛勤勞作的也比比皆是。
高溫高濕是夏季最主要的特點。這一時期,東部的廣大地區都迎來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帶來的豐沛降水,一年中雨水最多的季節正是這個時候。農諺說:“伏天的雨,鍋里的米”,東亞季風區雨熱同期的氣候特點,也為中國綿延數千年的農耕文明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自然條件。
但過于集中的降雨,也給防汛抗洪帶來巨大壓力。進入主汛期以來,長江、西江相繼出現今年第1號洪水,湘江、桂江發生超歷史記錄最大洪水,洞庭湖水系、鄱陽湖水系等河流汛情齊發。
6日一早,中央氣象臺把暴雨預警升級為黃色,預計四川盆地以及黃淮、華北東部等地將有強降雨,北京北部、河北北部、山東西南部、河南東部、四川東部、重慶北部局地有大暴雨。未來三天,重慶、貴州、湖北等地雨勢將逐漸增強,部分地區累計雨量大。
盡管目前洞庭湖城陵磯和湘江長沙站水位已降至保證水位以下,資水、沅江、西江干支流全線回落到警戒水位以下,長江干堤未出現險情,但汛期仍未過去,新一輪降雨又至,仍須嚴防死守、科學高效應對,尤其要注意防范強降雨可能引發的城市內澇、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質災害等。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