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22日電(劉丫)“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22日在京發布。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云南大學等7所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具有國際水平的一批科研成果入選。前五大進展是:志留紀古魚揭秘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繪制冰河時代歐亞人群的遺傳譜圖、1.3億年前羽毛β角蛋白的發現使古生物色彩復原更加可信、華北發現距今15.6億年前地球上最早的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早泥盆世植物根系促進土壤形成及河流地貌轉型,緊隨其后的是:白堊紀琥珀中發現系列昆蟲偽裝行為及最原始螞蟻社會化起源、撫仙湖蟲腹神經節與泛節肢動物早期神經系統進化、甕安生物群中發現盤狀卵裂動物胚胎化石、白堊紀中期琥珀中保存的一段具有原始羽毛的恐龍尾部、澄江生物群三維保存的大附肢類節肢動物幼蟲、遼西發現最早的銀杏植物木材化石(并列)。

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鄧濤介紹,中國古生物學會開展“十大進展”評選和發布活動的目的是適應科研與科普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發展需求,及時向全社會展示中國古生物學取得的重大發現和重要研究成果,大力拓寬科學傳播渠道。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兼學會學術部部長、企業工作部主任宋軍認為,“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反映了我國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學各個分支領域所取得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創新研究成果,對于進一步推動學科創新發展,展示我國古生物學領域取得的重大發現和科研成果,推動科學研究、科學傳播和化石保護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司長、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兼辦公室主任關鳳峻表示,“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是我國廣大古生物科技工作者2016年度科技創新工作的一個縮影,展示了我國古生物學領域取得的重大發現和優秀成果。十大進展發布作為一個新的起點,必將推動全國古生物化石的科研和科普工作,也有助于做好古生物化石產地的保護工作。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代表“十大進展”獲獎科研人員發言講話。他表示,“以后我們不僅要做好自己的本職科研工作,也要做好科學傳播者的角色,為提升我國的全民科學素質貢獻一份力量”。

據了解,此次評選是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以來,首次組織的全國范圍內十大進展評選活動,旨在宣傳中國古生物學所取得的新成果,力求進一步推動古生物學學科發展。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圖文簡介

“2016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22日在京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