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

為了發展國防科研事業,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斗了幾十年,他將個人的事業與民族興亡緊密相連,他就是被譽為“兩彈”元勛的鄧稼先。

“無論是原子彈,還是氫彈,都是中國人自己研制的。”——鄧稼先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先后研制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中國第一顆氫彈。談起鄧稼先的一生,鄧稼先夫人許鹿希老人回憶:“那是1958年的8月份,那天晚上他回來比較晚,他說他要調動工作了,我問他調哪兒去,他說不能說,做什么工作,也不能說,你給我一個信箱地址我們通信,他說可能也不太行。”

這一天起,鄧稼先的身影從眾多好友的視野里隱去,鄧稼先的名字從所有學術刊物上消失了。結婚五年的一對夫婦,開始了他們聚少離多的人生。

    鄧稼先和夫人許鹿希

鄧稼先擔任了中國原子彈研制工作的理論設計負責人,當時的科研條件和生活條件都極其艱苦。鄧稼先選定中子物理、流體力學和高溫高壓下的物理性質三方面作為主攻方向,這是他對我國原子彈研究的最大貢獻。

經過幾年的艱苦科研,鄧稼先的科研團隊終于取得了突破性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又在羅布泊上空爆響。從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到爆炸第一顆氫彈,美國用了7年、法國用了8年、蘇聯用了4年,中國僅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

    鄧稼先、夫人許鹿希和楊振寧合影

從1964年到1986年間,鄧稼先帶領他的科研團隊一共進行了32次核試驗。鄧稼先的名字消失了28年后,1986年6月24日,隨著一篇題為《“兩彈”元勛鄧稼先》的通訊稿的發布,鄧稼先的名字重回人們的視野。

1996年7月29日晚,中國在成功地進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試驗之后,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將暫停核試驗。這一天,正是鄧稼先逝世10周年紀念日。和平,是對這位“兩彈”元勛最好的紀念。

    清華大學原創話劇《馬蘭花開》劇照:風雪中進行九次精算

為了弘揚科學大師的人文精神,由中國科協發起的“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將科學家的風采搬上舞臺。高校師生以話劇的形式演繹了唐敖慶、錢學森、楊石先、茅以升、羅陽、李四光、鄧稼先、竺可楨、陳景潤這些科學家生命中的感人事跡。其中,清華大學原創話劇《馬蘭花開》講述了科學大師鄧稼先的一生。

    清華大學原創話劇《馬蘭花開》劇照:鄧稼先帶病堅持工作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共和國的脊梁——“兩彈”元勛鄧稼先

圖文簡介

為了發展國防科研事業,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地奮斗了幾十年,他將個人的事業與民族興亡緊密相連,他就是被譽為“兩彈”元勛的鄧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