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日電 題:給“馬甲”瞬間充氣 用火箭防雹增雨——航天科技集團四院讓“上天”的技術“下凡”
新華社記者白國龍
點燃長征五號火箭發射第一把火的消氫點火裝置、推舉長征十一號“一箭五星”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天舟一號貨運飛船上的密封產品……除了導彈固體火箭發動機,這些也都是航天科技集團四院的杰作。
如今這些“上天”的航天產品和技術不只是被仰望,通過不斷將航天技術成果轉化應用,航天科技集團四院開發出了一系列方便實用、“接地氣”的民用產品,讓航天技術“下凡”,助力美好生活。
保障安全:撐起百姓生活“防護傘”
交通事故、瓦斯爆炸、老人跌倒……這些生活生產中的安全問題不容忽視。為此,航天科技集團四院開發出一批帶有“航天基因”的保障安全的產品。
依托固體推進劑先進技術,航天科技集團四院研制出汽車安全氣囊氣體發生器,能通過藥劑燃燒在幾十毫秒內產生大量氣體,在車輛碰撞時為安全氣囊瞬間充氣。同時,航天科技集團四院還在國內率先設計研發直升機安全氣囊系統,能夠減少飛行員碰撞過程中87%的損傷風險。
近期,航天科技集團四院研發出一款針對老年人的穿戴式跌倒防護氣囊產品,它的外觀和普通馬甲類似,但一旦識別到穿戴者意外跌倒,產品會立即觸發氣囊充氣,減輕或避免跌倒損傷。
基于航天低溫燃氣發生器技術,航天科技集團四院開發出能保護煤礦安全的瓦斯抑爆裝置,它能對礦井等地的火源自動探測,快速響應,瞬間消除初始火源,從而抑制井下燃爆事故的發生。
據航天科技集團四院42所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楊柱介紹,手機、平板電腦等屏幕所用的藍光阻隔防護膜,也是航天科技集團四院將固體火箭發動機界面粘接技術轉化應用于民用產品的典型,通過多功能光學薄膜復合材料和特殊涂布工藝,可有效抵擋屏幕的紫外線,阻隔屏幕發出的高能短波藍光,保護人的眼睛。
打破壟斷:為民族工業“爭口氣”
航天技術,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飛天夢”“強國夢”,為民族工業的創新發展“扛起大旗”。
飛機剎車盤是民用飛機上僅次于發動機的第二大易耗維修部件。長期以來,這一領域的技術一直被發達國家壟斷。近年來,航天科技集團四院突破國外廠家設置的重重障礙,依托航天復合材料核心技術,利用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成功研制生產了大型民用飛機碳剎車盤。相比同類產品,使用壽命提高了25%左右,迫使國外同類產品價格從原來的70多萬元下降到10多萬元。
利用航天爆燃技術,航天科技集團四院在國內首創生產的雙金屬復合管,顯著提高了管道的耐腐蝕性,延長了使用壽命,且成本低廉。
“在中海油大型海底集輸管線工程項目的國際化招標中,我們的產品擊敗多國強勁對手,首次實現海油輸送管道國產化應用,打破了國外在深海油氣輸送管道行業的壟斷。”航天科技集團四院航天材料公司董事長姜義自豪地說。
銅箔作為一種傳導材料,在電子產業領域廣泛應用。航天科技集團四院基于航天焊接和旋壓技術,研制出用于銅箔生產的關鍵設備——2.7米陰極輥,一舉打破了日本產品對國內市場的壟斷。據介紹,從2016年10月至今,航天科技集團四院的銅箔裝備已累計簽訂合同額近4億元,為國產裝備制造贏得了市場。
智能產品:讓生活更加便捷
航天技術創造美好生活,越來越多基于航天技術的智能化產品,正在人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暴雨洪澇、冰雹等極端天氣,航天科技集團四院開發出增雨防雹火箭系列產品,成為人工影響天氣、減少自然災害的有效手段。當旱災雹災到來,增雨防雹火箭幫人們減少損失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在奧運會、G20峰會等多次重大活動的氣象保障中立下汗馬功勞。
航天科技集團四院還探索開展智慧氣象建設,運用計算機網絡控制技術和無線通信技術,開發出了可以遠程控制的新型數字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系統,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科學化管理。
超載超速是交通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航天科技集團四院自主開發的計重車聯網產品,正在成為源頭治超和貨運監管的利器,以車載稱重技術為核心,融合了衛星通信技術、3G網絡通信技術,通過智能網絡化車載終端,實現對載重車輛質量、偏載、速度、運行時間等關鍵參數的實時跟蹤監控,載重違法車輛再也不能和運管人員“躲貓貓”了。
航天科技集團四院44所(陜西電器研究所)所長羅向東表示,依托高性能智能傳感器技術,航天科技集團四院積極參與“智慧城市”建設,重點致力于智慧城市領域的智慧管網、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危特車輛監管等項目,并在地質災害監測預防領域,對山體滑坡、地質狀況、隧道橋梁的綜合檢測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參與:陳杰、榮元昭)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