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4月25日新媒體專電 題:你喜歡我嗎?——全球首次智能機器人記者的人機對話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郭爽 周暢 郭晨
這是一場人類與人工智能的對話。
白衫紅裙、長發飄飄、朱唇微啟,中國科技大學研發的第三代特有體驗交互機器人佳佳,以中國傳統女性的形象站在了她的采訪對象面前。
作為新華社特約記者,佳佳與美國著名科技觀察家凱文·凱利、人工智能專家巴特·塞爾曼進行人機對話,被認為是全球首次由高仿真智能機器人作為記者與人進行交互對話。
“失控”的人機對話
“你喜歡我嗎?”這是在與凱文·凱利進行的跨洋對話中,新華社特約記者——中國智能機器人佳佳提出的問題。
“是的。”沉默幾秒后,凱利回答。
“我也這么想。”佳佳冷靜地回應。
2016年4月15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正式發布其研制的“特有體驗交互機器人”佳佳。身高1.65米的佳佳,膚白貌美、五官精致,初步具備了人機對話理解、面部微表情、口型及軀體動作匹配、大范圍動態環境自主定位導航等功能。
因為《失控》《科技想要什么》《技術元素》《新經濟新規則》等一系列著作影響中國互聯網界的凱文·凱利,接受機器人采訪的條件之一就是不控制對話內容。套用凱利那本預言科技發展的著作《失控》的書名,對于機器人佳佳的開發者團隊來說,這是一場“失控”的對話。
盡管與凱利·凱文通過網絡視頻連接的這場對話,一開始并不順利,談話方式以及越洋網絡延遲造成的語音識別誤差等問題影響了佳佳的發揮。但隨后便漸入佳境,帶來不少意外與驚喜。
當凱文·凱利提問佳佳的年齡時,佳佳卻說:這是一個秘密。
被大多數人認為不會擁有幽默感的機器人,因為這個回答,贏得了不少網友大笑的表情。
而在與美國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巴特·塞爾曼對話時,佳佳就像是那些科幻電影中會自行思考的機器人,向人類提出了一個疑問:“當我們機器人變得和人類一樣聰慧時,你認為機器人會被當作人類對待嗎?”
“有可能,機器人可能會享受某些權益,得到人類的善待,雙方可以和諧共處,我對此深信不疑。”巴特如是說。
不是Siri是AI
“就我所知,這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機器人記者,”巴特·塞爾曼說,“這可以幫我們認識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的未來。”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金兼斌說:“這次人機互動由新華社策劃推出,對于未來的新聞采訪,乃至廣義的內容生產,可能具有某種標志性意義。”
就像佳佳首次亮相在國內大眾面前一樣,這次佳佳與人工智能大咖們的對話,也引起了海外網民們的關注。
一位名為肖恩·勞勒·尼爾森的網民說:“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栩栩如生的相貌和令人愉悅的聲音。”網民勞倫斯則認為,佳佳需要在面部表情和嘴唇運動上有所進步。
而在外形之外,這場人機對話更引發了網民們對于人工智能的思考。
有網友提問,佳佳是不是相當于一個有著美貌外形的蘋果語音助手Siri?事實上,佳佳的內涵和外在都已遠遠超越Siri。她不僅有著語音助理或其他聊天機器人所沒有的人類外表,體內基于機器學習的人工智能技術讓她可以在與人類對話時隨機、不可預測地回答甚至反問,完成作為記者的采訪工作。
有網民評論道,很快機器人就將接管人類大量的工作。網民約翰·泰勒說,在人工智能方面人類已經走了很長的路,10到20年之后,他們很可能都會出現在我們的家中。
你在哪里?我就在這里
從1956年的一場學術會議,被認為是全球人工智能研究的起點,到2016年,AlphaGo與世界頂級圍棋高手李世石的人機世紀對戰,掀起了人工智能浪潮的新高。
人工智能似乎離我們越來越近,并在許多方面服務人類。但必須承認的是,人工智能要通過自然語言處理與人類自如交流還是一個“終極挑戰”。
“讓佳佳接受這樣的挑戰很好,我對佳佳這次臨場表現總體打70分。”佳佳開發團隊負責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陳小平教授說,由于越洋網絡延遲等原因,部分對話確實在時序上有些混亂,沒有表現出佳佳應有的能力,但佳佳也在部分對話中反應很快,令人滿意。
佳佳此次進入傳媒領域,與“機器人寫稿”有本質區別。近年來有不少媒體開始嘗試利用程序生成稿件,比如在報道高度格式化的股市信息和體育比賽結果等方面,但這些程序都無法與采訪對象互動。
陳小平和金兼斌都認為,短期內機器人還無法取代人類記者,因為在創造力和策劃能力等方面,目前的人工智能還遠不如人類,但將來人工智能的應用范圍會逐步擴大。
凱文·凱利曾預言,未來20年,全球最重要的技術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產品將成為水和電一樣的日用品。
也許未來,就像這次凱文·凱利向佳佳提問的那樣:你在哪里?佳佳說,我就在這里。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