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10月28日電(記者黃興)蘭州大學科研人員通過深入研究,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土壤碳分解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認為凍土深層碳易受氣候變暖影響而分解釋放。系列成果已于日前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學報》《歐洲土壤科學》等學術期刊。

論文作者牟翠翠博士介紹,通過對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進行大范圍采樣分析,研究了還原性鐵所固定的有機碳含量,發現多年凍土區活動層中還原性鐵固定的有機碳約占總量20%。這部分有機碳穩定性很高,屬于惰性碳庫的一部分,可稱為“生銹的碳庫”。

另外,結合土壤理化性質,包括酸堿度、無機碳、土壤顆粒分析和穩定性碳同位素的結果,發現青藏高原北部祁連山地區活動層和多年凍土層中有機碳含量很高,且水溶性有機碳在多年凍土層上限附近含量較高,表明這部分碳更易被微生物分解釋放。

通過室內變溫培養實驗,研究人員還對青藏高原北部活動層和多年凍土層的土壤有機質分解的動態過程進行了研究,發現處于凍結條件下的升溫對有機質分解速率的影響要比融化條件下升溫的影響更為顯著。此外,深層的有機質分解速率的溫度敏感性比活動層要高,表明升溫對多年凍土區深層土壤有機碳的分解過程同樣具有重要影響。

據介紹,多年凍土區存儲大量有機碳,氣候變暖使有機碳被微生物分解釋放。基于這個背景,凍土碳循環近年來成為熱點研究問題。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有機碳對區域環境和碳循環方面有著重要意義,但學術界對高原多年凍土區土壤碳性質及分解等方面仍有較多不確定性。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我國科學家對青藏高原凍土碳分解研究獲新進展

圖文簡介

蘭州大學科研人員通過深入研究,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土壤碳分解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