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華盛頓大學(UW)官網消息,來自該校和微軟的科學家在DNA儲存數據方面的研究更進了一步:他們通過將1和0編碼轉換成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這四種構成DNA的核苷酸序列,把圖片和視頻成功儲存在DNA片段中,并實現了數據的無損讀取,最新研究或將徹底變革計算機存儲方式。

據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道,人類“數字宇宙”的數據總量有望在2020年達到44萬億GB,屆時將超出我們的存儲能力,為了彌補存儲空間的不足,科學家們嘗試將數據信息存儲在DNA內。UW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學副教授路易斯·瑟茲表示:“生命制造出DNA這個令人驚嘆的分子,其能有效存儲各種與人的基因和生命系統有關的數據,它非常緊湊且經久耐用。”

 

 

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將來自圖像和視頻的數字數據中的0和1長序列轉化成了DNA序列的四個基本組成部分。隨后,數字數據被分成片段并通過合成為大量人造DNA分子進行存儲,這種分子能被脫水并保存很長時間。而且,使用DNA測序技術,研究人員能“閱讀”這一數據并將其轉化為最初的形式,實現了圖片的無損讀取,這一研究將能填滿整個沃爾瑪超市的數字數據壓縮到一塊方糖大小。

瑟茲說:“我們用一系列分子生物學實驗證明了我們系統設計的可行性,我們成功地將數據存儲在DNA內并執行隨機讀取讀回了原來的值?!?/p>

研究人員解釋稱,與目前的數字存儲技術相比,DNA分子將數據存儲的緊密度提高了數百萬倍。而且,我們目前使用的閃存、硬盤、磁盤以及光介質等存儲數據的設備會在數年后有所損壞,但新方法可將信息保存數個世紀。

不過,科研人員稱目前也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即提升新方法的性價比和效率,從而使其能大規模地應用。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數據首次存入DNA內并可無損讀取

圖文簡介

據美國華盛頓大學(UW)官網消息,來自該校和微軟的科學家在DNA儲存數據方面的研究更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