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深圳12月18日電(宋金玉 付琳) “太空180”試驗于2016年6月17日在深圳啟動,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等國內外16個機構共同參與。14日,隨著四名志愿者順利出艙,為期“180”天的大型載人試驗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隨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太空180”試驗負責人李瑩輝,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常務理事趙玉芬,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長吳季,北京理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常務理事鄧玉林,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邢婉麗接受了新華網專訪,講述實驗背后的技術保障及重要意義。

據了解,“太空180”試驗基于多學科交叉受控生態生保理論與技術,整合載人航天三代環控生保技術,利用多維分子組學時序跟蹤,對豐富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技術理論基礎,突破第三代環控生保關鍵技術,揭示環境因素影響下的人體動態變化規律,對開展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積累地外生存空間建設的工程實驗經驗具有重要意義。

受控生態生保技術,又稱第三代環控生保技術,李瑩輝介紹,相比于前兩代環控生保技術,受控生態生保技術更適用于未來人類探索地外星體,實現外星體表面駐留的載人航天任務,并通過人工建立的封閉受控的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生存所需的大氣環境和生保物質。

李瑩輝解釋道,環控生保技術基于生態學原理,有機融合以非再生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環控生保技術和以物化再生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環控生保技術,可以通過動植物培養、廢水廢物處理、大氣調控等多個功能單元的協同匹配,實現封閉環境體系內的食物、大氣、水的高效循環再生,大幅減少航天任務的物資補給需求。

趙玉芬表示,“太空180”試驗是一個起點,之后還將會考慮在太空建設基地,此次試驗應用到了很多重要數據,這為今后建設月球基地、火星基地做出了一些準備。

趙玉芬表示,“太空180”試驗是一個非常成功和重要的試驗,是倡導低碳環保的好例子。我們應該通過這個試驗向全社會宣傳,我們不要浪費所需要的物質以及我們該如何保護環境。

“太空180”試驗是首次由我國主導、多國參與的“人與環境”大型國際試驗。吳季就“太空180”試驗對我國的空間科學具備的重要的指導意義發表了個人觀點。2018年,我國預計發射自主研制的空間站核心艙,與現階段只需航天員短期逗留的空間實驗室不同,空間航天站需要的長期、不間斷的工作值守。此次,“太空180”試驗就是從空間科學、空間站建設的角度去開展的實踐性研究。

吳季還表示,此次試驗與單一的密封環境內人類心理健康的研究不同,它還對受控生態保障系統,例如:氣循環、水循環、太陽能發電等進行了深入探究,為實現宇航員未來的空間長期生存,建設星球基地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技術基礎。

針對此次試驗,主要研究神經生物學、空間生物學和生物分析技術交叉領域的鄧玉林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表示,實際上這種180天的大型受控生態生保試驗涉及的關鍵技術有很多,而且大部分技術操作都比較困難。從受控生態來講必須要利用到植物和微生物,同時還要考慮到人和環境的交互作用。所以在這項試驗中,具體需要選擇什么品種的植物,才能夠在艙內產生氧氣,實現生態循環,這都需要大量的基礎科學研究才能獲得,從而提供一整套非常完善、科學的植物體系。

生物芯片研究的應用是此次“太空180”試驗中投入的重大技術應用之一。相關負責人邢婉麗提出,一次性且小體積的全集成芯片可以自動化且全集成的完成唾液樣本的多種病毒核酸提取及檢測,整個過程只需1.5小時。幫助科研團隊鎖定特殊的太空艙環境中,宇航員體內潛伏病毒的應激變化。除了其首次應用于太空試驗之外,這項技術還可拓展到臨床領域與食品安全檢測等領域中。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太空180”試驗圓滿收官 探秘試驗背后的關鍵技術

圖文簡介

“太空180”試驗于2016年6月17日在深圳啟動,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等國內外16個機構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