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4月21日電(記者楊丁淼)記者從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了解到,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和積累,該中心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于癌癥激酶靶點的高通量細胞篩選庫,將為抗腫瘤新藥研發提供有力支撐。

研究人員發現,許多腫瘤的發生是由某些與生長相關的“激酶”發生突變導致異常活化引起的,因而針對這些突變激酶的抑制劑能夠有效抑制這些激酶的活性,從而達到抑制癌細胞增長的目的。

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劉青松介紹,腫瘤精準醫療相當于“打靶”的過程,“靶標”即為癌細胞中特異的癌變基因或基因組,“子彈”即為治療中使用的靶向藥物和藥量。精準診斷就是找出明確的“靶標”,精準治療就是找準“子彈”。這些“靶向藥物”的優勢在于,可精準干擾癌細胞的生長,而不會波及周圍的正常細胞。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靶向藥物”研發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已經有30多個在臨床上使用,但是這些藥物僅能涵蓋10余種癌癥中的某些亞型,臨床上絕大多數的癌癥種類及其亞型還沒有與之相對應的“靶向藥物”。此外,隨著臨床用藥治療的發展,一些激酶出現了變異,產生了耐藥性,也將進一步加大新藥開發的難度。

在此背景下,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劉青松藥物學團隊從零開始,不斷攻克技術難點,用四年多的時間,以小鼠細胞為原始模板,采用基因工程的手段,針對目前臨床常見的癌癥相關激酶靶點,構建了僅依賴于目標靶點基因生長的大型癌癥激酶細胞庫。

據介紹,目前該細胞庫囊括了近70種癌癥激酶靶點,細胞種類達150余種,幾乎覆蓋了目前已知的與腫瘤發生發展相關的全部激酶及激酶突變細胞。

“靶子”已備好,接著就是研發、篩選有效的“子彈”。醫藥研發人員需要從成千上萬種化合物中挑選出有研究價值的“藥物前體”,而人工篩選的方法,不僅費時費力,準確性也較低。

為此,劉青松課題組于2013年建成了以抗腫瘤組合藥物篩選為主要研究任務的高通量藥物篩選和測試技術平臺,采用自動化操作系統,可實現自動分液、自動加樣和自動檢測一整套的藥物篩選流水線作業,能達到每天完成10000個藥物篩選測試的能力。

為了讓更多國內致力于新藥開發的機構受益于這一篩選體系,團隊依托產業化推廣平臺,至今已為國內近百家家科研院所和制藥企業提供了高質量的藥物檢測和篩選服務,獲得了廣泛的業界認可。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我國建成國際規模最大的癌癥激酶靶點細胞篩選庫

圖文簡介

許多腫瘤的發生是由某些與生長相關的“激酶”發生突變導致異常活化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