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建筑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許超做客新華網吉林頻道,圖為訪談現場。(康世奇/攝)
新華網長春3月29日電(田甜)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傳統建筑行業也在不斷進行改革創新。近年來,“綠色建筑”怎樣改變人們的生活?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技手段如何顛覆和改變著建筑行業?吉林省建筑類人才培養又在發生哪些變化?針對這些話題,吉林建筑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許超做客新華網吉林頻道,與廣大網友在線交流。
新華網吉林頻道: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各行各業都在根據國家戰略進行調整和轉型,吉林建筑大學有怎樣的打算?
許超:目前,我們學校經濟與管理學院和測繪與勘察學院這兩個學院作為二級學院部分轉型試點單位之一,已經上報了吉林省教育廳。我們經濟管理學院有幸列入其中,現在也在積極努力尋找大型企業進行產學研合作,這也是一種新型的嘗試。前不久,教育部、發改委和財政部三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已經給我們指明了方向,我們也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現在很多大學生所學的知識到實際用人單位用不上,并且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現象,只把眼光瞄準一線城市。而企業又招不到急需的人才,造成教育與社會與實際脫節,人才極大浪費。所以,如何積極引導他們端正就業觀,加強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就很重要。由于目前國家房地產業要去庫存,這對相關專業的學生多少有一些影響,所以我們也要相應調整思路。目前,我們正緊緊圍繞“雙創”進行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同時加強對大學生合作能力方面的培養,使他們在就業后善于發揮基本的協調溝通能力。
我認為,要轉型就需要深化課程群建設,將各學科間的課程群打通,讓學生成為“課程超市”中最大的受益者。培養方案由企業、用人單位參與進來,形成訂單模式。未來需要什么樣的畢業生,我們就培養什么樣的畢業生。
目前,我們學校正在進行積極探索,尤其是經濟與管理學院是由我來牽頭,發展公立民辦式體制改革。此外,吉林省作為國家唯一開展綜合管廊PPP模式的試點省,到2020年吉林省準備投資1000億金額建設1000公里的城市綜合管廊。那么,我們學院包括我本人在內也非常關注城市綜合管廊建設,目前我們也在積極協調、推動科研課題項目和他們進行有效對接。包括我們打算引進的企業對城市綜合管廊也很感興趣,他們可以引進一些風投公司和我們進行對接與合作。
我個人理解,目前我國高校分這三大部分:一部分是985、211大學,這類學校是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擔負著我國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重任;另一部分是600多所獨立的民辦高校和高職類院校,這類學校的培養方案本身就是應用型,所以他們直接就可以辦成應用型大學;還有一類,就是介于985、211和民辦及高職高專學校中間這一層面的學校,也是數量最為龐大的層面。這類學校既不是應用型,也不是研究型,而是正努力向綜合性研究型邁進的大學,也是轉型中面臨的問題最多、難度最大的。所以轉型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需要一定的適應期和過渡期才能完成的任務。
在高校轉型方面,國外也有不少先例。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戴維斯分校等,都在根據自己實際情況進行不同的轉型。其中,轉型最著名的學校就是美國斯坦福大學,斯坦福大學從上世紀50年代起從研究型大學轉為創新創業型大學,為美國培養了許多頂尖級人物。他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創造了像雅虎(Yahoo)、思科(Cisco)、惠普(Hp)、耐克(Nike)等許多世界一流企業。在我看來,轉型成功仍然可沖擊碩士點、博士點,仍然可以建設一流學科專業,所以我對高校轉型還是很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