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地正處處涌動著創新創業的浪潮。5月13日,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當日,深圳正在舉行一場校企合作簽約儀式。在第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深圳文化創意園分會場,深圳文化創意園與廣東東軟學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一片工業廠房基礎上改造的深圳文化創意園自成立至今,已成功孵化三家上市公司,而出自東軟集團的廣東東軟學院自成立起,體內便流淌著創業基因。兩者身上都具有創新創業的標簽,他們的強強聯合,正是《意見》所倡導的合作模式。

    《意見》指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要通過“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創新創業教育和學生創新創業的良好生態環境”,以“努力營造敢為人先、敢冒風險、寬容失敗的氛圍環境”,來“造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當下,創新創業風起云涌,身在其中的無數大學生創業者既在“隔岸觀火”,亦在“下海撈魚”,他們機敏的目光與富有激情的心跳無時無刻不感受著時代的脈搏,他們更加清楚良好的“生態環境”不是口號,不是標語,而是一個個細節——國家政策是否支持、輿論是否扶持、政府服務效率如何、融資平臺有沒有、發展空間大不大……他們甚至在乎的可能就是學校領導和老師有沒有“幾句暖心窩子的話”。時至今日,雖然大學生創業做生意不再是不務正業、偷偷摸摸的事情,但不排除一些“保守者”會在內心里對他們嗤之以鼻,臉面上橫眉冷對。這絕非小事。大學生在人生第一桶金的“挖掘”階段,與任何人的第一次嘗試一樣,甚至與一只未經世事的小花貓一樣,膽怯、羞澀、怕傷自尊。《意見》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成為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的營造者、呵護者、保護者。我們每個人看似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力量,但是匯聚起來便能壘砌創新創業的萬里長城,而為創業者抵擋風霜。

    《意見》還指出,今年為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起步之年,到2017年要取得重要進展,形成科學先進、廣泛認同、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成果,普及創新創業教育,實現新一輪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預期目標。到2020年要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明顯增強,投身創業實踐的學生顯著增加。

    我們可以視2017年為兩年規劃,2020年為5年規劃。前者700多天,后者不到2000天。時間可謂緊,任務可謂重,但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程已將我們每一個人推向了快車道,我們沒有退路,也沒有歸路。其實,我們不需要退路,也不需要歸路,春天在對岸的山間,渡過創業之河,“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但是,遠處的風景再美,沒有跋涉的足跡一切都是空談。《意見》要求高校要積極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國際合作的協同育人新機制。這就需要高校之間破除人為壁壘,消除局部利益,讓小利益服從大利益,讓大利益成為全民利益。

    為了實現人才培養定位和創新創業教育所要求的目標,專業課程設置尤為重要。但一個新問題又出現了,在總課時和總學分不變的情況下,因為增加了創業課,必然要減少其他課,如何科學合理地在課程體系中增加“研究方法”、“學科前沿”、“創業基礎”、“就業創業指導”等方面的必修課和選修課,使其納入學分管理,建設依次遞進、有機銜接、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群,又不因為課程調整(甚至“關停并轉”)而挫傷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讓有能力并愿意與時俱進的每一名老師在創新創業浪潮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講臺,是各高校管理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個“創”字,正引領風騷。但不論叫什么,實質只有一個:創造價值——人生的價值和社會的價值。

新華網評:高校“雙創”教育改革尤其要注重細節

圖文簡介

中國大地正處處涌動著創新創業的浪潮。5月13日,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當日,深圳正在舉行一場校企合作簽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