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2.5億年前的中國三疊紀魚骨化石。 中新社發 加拿大文化遺產部供圖
記者15日從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獲悉,國際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中外科學家的一項研究:通過對一塊距今約有2.45億年歷史的化石進行分析,人們首次發現胎生的初龍型動物。
初龍型動物包含現存的鱷魚、鳥類以及已絕滅的恐龍和翼龍等爬行動物,目前約有超過一萬種現生種類。此前普遍認為這一類群的生殖方式是卵生,即俗稱“下蛋”。
合肥工業大學副教授劉俊及其合作者的研究成果顛覆了“爬行動物下蛋,哺乳動物下崽”的傳統認識。他們在從云南曲靖采集到的化石中發現懷孕的恐頭龍。母體恐頭龍以完全包裹的形式“保護”著小恐頭龍,而恐頭龍胎兒的骨骼已經長成,由此肯定“恐頭龍以胎生方式生殖”。
劉俊解釋,恐頭龍是一種長頸水生爬行動物,比恐龍更為原始。簡單來說,恐頭龍生活在三疊紀中期,屬于原龍;現有證據顯示恐龍出現在三疊紀晚期,屬于初龍。兩者共同構成初龍型動物類群的一部分。“我們對初龍型動物生殖方式的了解由此從侏羅紀前推到三疊紀,往前跨越了5000萬年。”他說。
一位論文評審人指出,目前尚未發現任何證據顯示恐龍有胎生的可能性。因此,這項研究重塑了人們對爬行動物生殖方式演化的理解。
劉俊說,研究團隊還通過模擬生物譜系,發現恐頭龍后代性別由基因決定。但與恐頭龍關系最為密切的現生種類如龜類、鱷魚,其后代性別卻由外界環境溫度決定。
科學家們推測,胎生和后代性別基因決定機制兩者結合,使爬行動物得以成為中生代海洋中的霸主。(中新社北京2月15日電/記者 張素)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