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水稻高產,且不生病?近日,中國科學家在破解這道水稻世界級難題上獲重大突破。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何祖華團隊在廣譜和持久抗稻瘟病機制研究領域取得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于國際頂級雜志《科學》。

稻瘟病被稱為水稻“癌癥”,又被稱為“稻熱病”“火燒瘟”。該病由真菌引起,廣泛侵染水稻、小麥等禾本科作物,2012年被列為十大真菌病害之首。我國乃至全球所有水稻產區都受該病害危害,有的田塊顆粒無收。2008年,我國水稻新品種審定開始實行稻瘟病抗性“一票否決”制。

據了解,通過化學農藥防治稻瘟病成本高且污染環境,選育廣譜抗病新品種又有周期長、導致產量變低等“副作用”。為解決這一難題,何祖華團隊與育種專家合作,從2002年開始,廣泛篩選抗瘟種質,從起源于我國農家品種的育種材料中鑒定了一個廣譜抗瘟性新位點Pigm。隨后研究人員又用10年時間,系統解析新位點的功能機制。研究發現,新位點Pigm中有兩個發揮功能的蛋白PigmR和PigmS。前者可以對所有檢測的稻瘟病菌具有廣譜抗病性,但會使水稻種子變小,產量降低;后者不產生抗病性,反會抑制前者的抗病功能,但可以提高水稻結實率(產量)。(記者 張然)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中國科學家發掘高產水稻抗瘟新位點

圖文簡介

如何讓水稻高產,且不生病?近日,中國科學家在破解這道水稻世界級難題上獲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