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2日電(記者董瑞豐)大型天文望遠鏡觀測到的浩瀚宇宙,能否通過數字化技術讓更多人一睹究竟?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與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共建的天文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22日在北京正式揭牌,雙方將共同推進大數據時代的天文學科學研究和科普教育工作。

雙方將以中國虛擬天文臺為抓手,逐步實現國家天文臺科技資源“上云”。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說,國家天文臺科技資源包括郭守敬望遠鏡(LAMOST)、FAST望遠鏡、明安圖太陽射電日像儀、中國SONG項目、NVST太陽真空望遠鏡等設備的觀測數據,以及遠程天文觀測網絡和數據驅動的特色科普教育項目等。

LAMOST望遠鏡是我國天文學領域第一個國家大科學工程項目,是世界上光譜巡天效率最高的望遠鏡。自2009年落成以來,已經獲得超過700萬天體的光譜,是世界上最大的天體光譜庫。

國家天文臺信息與計算中心主任崔辰州介紹,目前,LAMOST望遠鏡的原始數據和產品數據規模已經超過50TB。數據“上云”后向全世界開放,此舉將大大提升LAMOST觀測數據的顯示度和利用率。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被稱為“中國天眼”,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崔辰州說,FAST進入正式科學觀測后,每天將產生50TB的數據。

根據合作協議,國家天文臺與阿里云將互為天文云計算大數據領域的唯一戰略合作伙伴。國家天文臺—阿里云天文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將在中心科學技術指導委員會指導下,采用聯合主任負責制,設立科學研究、技術發展、平臺數據、科普教育等工作組,參照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管理模式每年支持3個至5個開放研究課題,招收3名至5名冠名博士后,圍繞天文大數據這一核心主題開展相關工作。

遠程天文觀測和特色科普教育是國家天文臺和阿里云的另一重要合作內容?!白尭嗳藷釔厶煳?。”阿里云總裁胡曉明說,通過云計算等先進手段,能夠讓天文觀測數據變為可開放資源,引來更多社會關注,讓更多青少年對天文、科學產生興趣。

據介紹,雙方擬積極推進公眾遠程天文觀測網絡和天象直播平臺的建設。數據驅動的特色科普教育活動將包括互動式數字天象廳院線建設和以公眾超新星搜尋為代表的全民科學項目等。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把數字宇宙帶到身邊:國家天文臺—阿里云天文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成立

圖文簡介

大型天文望遠鏡觀測到的浩瀚宇宙,能否通過數字化技術讓更多人一睹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