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志近日在線發表的一項重要醫學進展稱,幫助傷口血液凝結的血小板,可用于將抗癌藥物輸送至手術移除后的腫瘤位置。在小鼠身上進行的臨床前試驗證明,利用身體對創傷的自然反應,能夠去除余留的癌細胞、阻止腫瘤再生和預防癌細胞擴散。
在目前確診的癌癥病例中,切除原發病灶仍是治療首選。因為在理論上,以手術完全移除腫瘤細胞,癌癥是可以治愈的。但在現實中,切除腫瘤后余留在其周圍組織中的任何癌細胞,都可能導致癌癥在幾個月后再生,通常表現為癌細胞向另一個器官轉移。
而血小板是從骨髓成熟的巨核細胞胞質裂解脫落下來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塊胞質,它會天然地在傷口處聚集,并與血液中的腫瘤細胞相互作用。免疫療法使用抗體激活免疫系統使之靶向癌細胞,這種方法雖可用來幫助殺死單個癌細胞,但很難有效地將抗體遞送至移動的癌細胞附近。
此次,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及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研究人員,從小鼠身上移除一些血小板,再將免疫治療抗體——程序性死亡配體1抗體(anti-PDL1)附加到這些血小板上,然后將它們重新放回小鼠體內。結果表明,在切除原發癌之后,表面附著了anti-PDL1的血小板,會轉移到手術位置并釋放抗體。這意味著,新方法提高了小鼠對癌癥的免疫反應,有助于避免癌癥復發。
研究團隊同時發現,血小板可以在血液中的癌細胞發展成轉移病灶之前就成功地識別出它們。但他們強調,該方法用于人體臨床試驗、轉化為臨床療法或應用于其他類型免疫療法之前,還需做進一步細致研究。
總編輯圈點
為了讓藥物“穩、準、狠”地到達靶向位置,科研人員設計出了各種人造藥物載體,比如用納米粒子做“車”,用石墨烯做“飛毯”,試圖將藥物運輸系統變得更為精準、高效。如今,科研人員利用血小板可在傷口處聚集的“本能”,讓它搖身一變成為“智能”藥物輸送者。如果能以人體細胞和分子為載體給藥,它既不會“驚動”人體免疫系統,又能到達那些“人跡罕至”之處,他日進入臨床,有望帶來人類醫療史上的革新。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