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17日電(閻冬)以“預言,更進一步”為主題的未來論壇2017年會暨首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于1月14-15日在京舉辦,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和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分別獲頒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和“物質科學獎”。頒獎典禮現場還宣布將設立“未來科學大獎·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獎”這一全新獎項。
未來論壇2017年會現場。 范作言攝
在為期兩天的年會上,五場尖峰思想盛會及圍繞人工智能、醫療健康、交通出行、創新教育、科技創新等未來發展重要議題的主旨演講和圓桌論壇精彩呈現,十余位諾貝爾獎、圖靈獎、富蘭克林獎獲得者和近百位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藝術家意見領袖跨界共享齊聚于此,在為期兩天的年會上就各自研究領域最新動態展開深度對話。年會現場還專門設置了前沿科技展示區,對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領域的前沿科技產品進行集中展示,吸引大批與會者參觀和體驗。
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在接受采訪。 范作言攝
年會還為兩位獲獎得主薛其坤、盧煜明專門設立了“未來科學”演講環節。兩位科學家結合自身獲獎成果,分別以“超越歐姆定律的物理”和“無創產前診斷:從夢想至現實”為主題,介紹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基因檢測等前沿領域的最新科研動態,并在討論會上同與會科學家展開深入交流。會后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薛其坤表示,目前實驗室仍在關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試圖理解銅氧化物一類材料的高溫超導機理問題,同時尋找能在較高溫度下實現超導的新材料;二是對提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觀測溫度進行反復實驗和方法研究。“盡管目前我們距室溫下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以及將超導轉變溫度達到77k(開氏溫度=攝氏溫度+273.15,絕對溫度77K相當于-196.15攝氏度)還有一段距離,但作為科學家,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思考好科研目標的實現途徑,在樂觀中保持慎重。”在薛其坤看來,對科學的熱愛和對未知領域的探求是其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動力,讓科研成果造福于人類是他獲得成就感和自豪感的來源。“‘未來’對我而言意味著用科學的方法來理解世界,用科學的力量加深人類對自然界的認知。正是這個原因讓我一直堅持研究,讓我覺得科學樂趣無窮。”薛其坤說。
與會者表示,年會讓自己感受到科學的無窮魅力和未來發展的前沿方向,年會期間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與未來論壇的戰略合作協議正式簽署,并宣布將在朝陽區設立未來論壇永久會址。雙方將發揮各自優勢,為構建新型科技創新生態系統開展全面戰略合作,依托朝陽區文化創新的政策和空間優勢吸引聚集高端人才、優質資本和創新項目,以更好地推動中國科學普及傳播。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