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13日電(李新)在中國的核領域,無人不知杜祥琬,有人稱他為“戰略科學家”。杜祥琬院士,長期從事核武器理論設計與核試驗診斷理論研究工作,為中國核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在這位79歲的老科學家的科研發展道路上,所完成的每一項重大任務或每一項重大工程都來自國家的需求。在外人看來,他被賦予了太多責任,但杜祥琬卻用“因為國家需要、社會需要,所以我就是這么‘被安排’走過來的”輕描淡寫地概括了自己的科學人生。
“我高中畢業的時候,想去學天文學,因為我看宇宙很有意思。但高中畢業后,我被選為留蘇預備生,國家派我到前蘇聯學習原子核物理。就這樣,大大的宇宙沒研究成,學了小小的原子核。”1959年,杜祥琬開始在原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學習理論核物理專業。正是這一次機緣,改變了杜老的一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
早在1939年,物理學領域里的原子分裂實驗就在德國取得成功。1945年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試爆成功,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如今,在全世界核能領域新建電站中,中國已成為新建核能的主力軍,核能已轉向大規模和平利用,并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對核的正確認識也由此成為面向公眾普及的重要課題。
杜祥琬說:“核能是清潔能源,核燃料有很高的能量密度,發展核電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這是它不可替代的優勢。我對公眾關于核能安全的很多擔憂表示理解,大家關心核能發展,對此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見,這需要科學地凝聚共識。”在杜祥琬看來,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就一定要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多聽取不同意見有利于提醒大家更理性、慎重地對待事情,“所以國家強調‘安全第一’,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
有人說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核能發展潛力巨大,但核污染、核泄漏也可能損害人的生命和健康。正因如此,公眾對核能的態度往往搖擺不定,更有甚者談核“色變”,時至今日網絡上有關核的謠傳也從未間斷。杜祥琬對此表示:“不能把公眾僅僅當作科普的對象。想讓公眾了解就必須要讓其參與其中,讓公眾有話語權。公眾需要聽到更多專業講解來消除誤解,更需要有一種機制,一種組織形式,讓公眾發言,與專家、企業和政府進行深度溝通與對話,讓其成為社會的主人。”杜祥琬說,核電站是為國家發展而建,更是為人民福祉而建,只有深度討論、有效溝通才能實現社會進步。
從蘇聯回國后,杜祥琬一直從事中國的核武器研究,直到1986年3月,我國開始組織實施一項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杜祥琬全力投入于此,并于1991年開始擔任激光技術主題專家組首席科學家,帶領我國進入該領域世界先進行列。2002年,杜祥琬當選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并分管能源學部工作,從此又和能源發展及戰略咨詢結下了不解之緣。“學習既是終生的享受,也是終生的需要。當我知道這項工作的意義在哪里,我就有了積極性去學習,越學也越覺得有意思。但是每開始一項新任務、每一次轉折也會經歷不適應的過程,也會很焦慮。”回憶起當時的困難,杜祥琬感嘆到,“沒人告訴你該怎么做,這個時候就更要堅持不懈地學習,和大家一起切磋,走過一段非常困難的時期以后,才能找到一條可以持續發展的道路,就會豁然開朗。”幾次跨界,讓杜祥琬不斷地從0開始,又不斷地從0到1,用杜祥琬的話說“每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其實都是一次重新學習的過程”。
無法想象在這樣多重角色的變化中,杜祥琬究竟以怎樣強大的內心去面對紛至沓來的挑戰。對此,杜祥琬表示:“人生動力靠兩個輪子驅動,一個輪子是社會需求,一個輪子是個人興趣。需求好像是個前輪拉著你走,興趣好像是個后輪,推著你走。記得我有一次做成了一個很難的實驗,我就情不自禁在筆記本上寫了一句:有幸為國家強大和老百姓揚眉吐氣,做一點有益的工作,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如今,即將進入杖朝之年的杜祥琬依舊忙碌在科研的第一線。采訪結束后,他也馬上回到辦公室繼續工作。看著他的背影,耳畔依舊回想著他曾說的那句話:“科學研究的魅力就在于探索未知。科學精神并不隨著時代變化而變的黯淡,它將會一直散發新的光芒。”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