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科學家》雜志網站1月10日報道,美國加州大學科學家阿利森·穆特里帶領團隊,將多名兒童乳牙中提取的干細胞暴露在包含幾種生長因子的混合液中,分別培育出了各自的微型大腦。這些微型大腦約5毫米寬、含6層大腦皮質,與胚胎階段胎兒腦組織非常相似,可用來研究不同人際交往能力人群之間的大腦發育差異,進而開發出各種社交綜合征的新型療法。

這次研究中提供乳牙的兒童包括有社交障礙的孤獨癥和雷特綜合征患者、高度社交人格的威廉姆斯綜合征患者,以及沒有患病的正常兒童。穆特里團隊通過比較他們的乳牙干細胞培養出的微型大腦發現,大腦中神經連接(即突觸)數量有明顯差異,孤獨癥患者的微型大腦內突觸相對較少,威廉姆斯綜合征患者的微型大腦內突觸數量異常多。穆特里表示:“這種差異令人吃驚,它們完全是兩個極端。”正常兒童的微型大腦內突觸數則介乎兩者之間。

他們還對這類疾病的已故患者大腦進行了解剖研究,發現了類似的結構差異。研究結果也與其他團隊利用類腦器官獲得的結果相吻合。這意味著,這些微型大腦將幫助科學家增進對大腦發育與社交能力關系的全面認識。“這些認知能幫助我們開發出針對各種社交障礙的新型療法。比如,我們發現,一種名叫IGF1的生長因子能刺激雷特綜合征兒童的微型大腦形成更多的突觸,現已著手進行相關的早期臨床試驗。”穆特里說。

穆特里將在最近召開的干細胞會議上公布這些最新結果及相關研究計劃。其團隊還計劃研究這些微型大腦對各種刺激的反應。如開發具有感光功能的類眼組織,并將其與微型大腦相連,觀察對類眼組織施加的各種刺激會造成微型大腦視覺皮質發生怎樣的變化。(記者聶翠蓉)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乳牙干細胞“變身”微型大腦

圖文簡介

穆特里團隊通過比較他們的乳牙干細胞培養出的微型大腦發現,大腦中神經連接數量有明顯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