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和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等科學家聯合研究發現,位于南極洲的冰穹A(Dome A)具有在地球上測量太赫茲輻射的最佳條件,而太赫茲輻射是探索“冷暗”宇宙的主要方法。這一成果在線發表于12月13日出版的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創刊號。
項目的主要完成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史生才介紹,中國科學家正在努力,希望未來五年能夠在Dome A建立一臺直徑為5米的太赫茲天文望遠鏡和一臺直徑為2.5米的紅外光學望遠鏡。
探索“冷暗”宇宙的利器
早期對宇宙的認識是“熱”的,但近來的研究表明,更多的秘密隱藏在“冷暗”宇宙,如宇宙中的冷塵埃和氣體中。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張其洲博士說:“比如它們攜帶著恒星和星系形成最初階段的信息。”
測量宇宙特高頻(人們常用手機頻率的1000倍以上)輻射,也就是太赫茲輻射,是研究“冷暗”宇宙的主要方法。但因為地球受到大氣,特別是其中水蒸氣的包裹,太赫茲輻射無法穿透重重保護,科學家很難在地球上開展太赫茲輻射的觀測。張其洲說:“對天文觀測而言,這是一個比較難以在地面開展觀測的波段。之前歐洲太空局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曾經聯合發射直徑為3.8米的Herschel太空太赫茲望遠鏡,但目前已經停止工作了。”張其洲介紹,這臺太赫茲望遠鏡曾立下赫赫戰功,“比如發現彗星上冰的成分與地球上海洋水的成分非常相似,這或許能夠解釋地球水的來源”。
Dome A或將成為太赫茲天文觀測的“圣地”
史生才說,與太空望遠鏡相比,地面太赫茲望遠鏡可以做得更大、更靈活,也更便宜。“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終于發現Dome A提供了一個絕無僅有的、在地球上開展太赫茲天文學觀測的機會。”
2010年1月到2011年8月,史生才團隊在Dome A連續進行了19個月的大氣觀測。史生才說:“我們并不是常駐在南極,而是采用遠程控制的方法,用傅立葉變換光譜儀進行自動觀測。這種光譜儀對太赫茲輻射尤其敏感。”
經過對海量數據的分析,研究團隊找出了適合太赫茲觀測的窗口時間。“我們發現Dome A地區的天空保持極端干燥狀態的時間比其他太赫茲天文學觀測點長,使之成為全年觀測太赫茲頻段輻射的最佳地點。”史生才說,“我們都知道,智利、美國的夏威夷都是地球上進行天文觀測的‘圣地’,Dome A很可能成為太赫茲天文觀測的‘圣地’。”
同時,這一研究也在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大氣輻射特性方面取得了新進展。“我們取得的成果不止于此,我們在南極極端低溫下對水蒸氣吸收譜進行了測量,這些數據為大氣熱輻射模型提供了新的約束條件,對于建立更精確的大氣輻射模型、進而研究全球氣候變化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史生才表示,接下來將繼續對數據進行分析,“我們相信將有更多新發現”。(記者 齊芳)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