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辦公中,持續(xù)使用電腦不僅危害視力,還有可能帶來肩肌勞損,然而現在與電子屏毫無交集的原始工作在都市中幾乎絕跡。為了減輕人們使用電腦的身體負擔,并為更多殘疾人士提供上網條件,瑞典一家名為“托比”的眼球追蹤技術公司宣布推進人類眼球技術的研發(fā)。隨著年末各類佳節(jié)臨近,新年里也許咱們動動眼睛,就完成辦公啦!
眼球追蹤技術能通過電腦,追蹤人眼看到的位置
眼球追蹤是近兩年中的熱門技術,它能通過電腦,追蹤人眼看到的位置。托比公司研發(fā)的設備中,包含有反射板和眼球追蹤器。它們被安裝到電腦屏幕下方后,可以射出紅外線。紅外線經過眼球反射,又被攝像頭捕捉。攝像頭記錄下反射信號的相關數據,通過信息過濾和測算,就能確定眼球所看的屏幕位置。電腦再根據這些信息相應地進行精準操作。
傳統(tǒng)意義上,人們需要用鍵盤或鼠標進行操作的工作,借助這項技術,只靠動眼睛就都搞定了。那么眼球追蹤技術為什么能夠實現?
原來,當人眼看向不同方向時,眼部會有細微變化。這些變化都可以提取出來特征數據,而計算機也能通過圖像捕捉或掃描提取這些數據。所以實時追蹤眼球、預測用戶需求、發(fā)出網絡指令等目的才得以實現。
在官方網頁上,托比公司將眼球追蹤技術解釋為一種傳感技術。它能使設備準確地知道你的眼睛在看什么。它能測定用戶是否存在、是否集中注意力、眼神是否聚焦、意識是否清醒等等精神狀態(tài)。大數據無處不在,這些信息對于公司來說,都可以用來深入了解消費者的行為,并為各種設備設計出革命性的新型用戶界面。
對于現實世界而言,眼球追蹤技術將帶來以下改變:首先是深度理解人類的行為。只要不是失明,人們都在用眼睛觀察著周圍的世界,眼球追蹤恰好能解釋人類的自然行為,這將有助于研究者深入了解人們的注意力和行為,甚至獲知驅動某些行為的因素。其次是免除手動,眼睛就是屏幕上的“指針”,當用戶無法使用手部操作時,該技術能使人的意識操縱電腦。最后是提供新的用戶體驗和更加人性化的用戶界面。托比公司研發(fā)這項技術的過程中,為新的消費接口與用戶之間鋪平道路,而基于新技術的界面,必然更加自然、直觀、引人入勝。
眼球追蹤技術最先使用于一種名為“眼動儀”的設備
如此潛力巨大的應用技術,難道托比公司只是為辦公人士或殘障人士提高生活質量嗎?并非如此。
眼球追蹤技術最先使用于一種名為“眼動儀”的設備,而托比眼動儀的目標用戶是網絡游戲玩家。為服務玩家,整套設備包含了一臺高性能游戲筆記本和外帶顯示器。玩家通過它,能夠獲得更加身臨其境的體驗。為提高專業(yè)度,托比公司與世界先鋒游戲工作室合作,配合他們的新款游戲制造單機機型,比如4C系列和X系列。
作為“輔助和替代性溝通”領域的全球領導者,今年年末,瑞典托比將融資4億克朗,約合3億4百萬人民幣,來加快眼球跟蹤技術的開發(fā)。這項技術將有助于瑞典的虛擬現實,及智能手機科技的發(fā)展。在官方發(fā)布的最新視頻中,使用新技術的并非一個瘋狂的游戲玩家,而是一名普通中年婦女,這就暗示了新技術面向大眾的觀念。
在這則兩分鐘的解說視頻中可以看到,托比使用了高清拍照、3D數字模型和算法調整,并且提供了“亮瞳”和“暗瞳”兩種眼球定位計算方式,滿足用戶在白天和黑夜兩種環(huán)境燈光下的需求。這些都使得計算機對眼球的定位更準確,從而在未來走向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桌面案頭。
第三產業(yè)中的大部分工作都可以通過眼球控制技術更新換代
當然,國際上開發(fā)眼球追蹤技術的科研機構和企業(yè)組織很多,對于研發(fā)人員來說,眼球追蹤將帶來更豐富的生活,只要發(fā)展相關輔助設備,眼睛的運動或凝視都將產生不同用途。
假使一個人無法說話,也無法用身體的任何一部分靈活地敲打鍵盤,糟糕到就像國際知名科學家霍金的身體那樣,只有眼睛能動。那么新技術就能幫助他,自如沖浪或寫郵件。假如人們不想選擇語音、電郵、短信或即時消息等任何一種方式來交流,那么還可以選擇新技術當中的“凝視交互”功能。這將便于更多人在工作或學習之余,依然保持另一種愛好。此外,環(huán)境控制也能用得上它,電視、空調和家里的門都可以安裝紅外遙控器,人們的目光就可以打開或者關閉它們。說到這里,相信也不難想到,第三產業(yè)服務業(yè)中的大部分工作都可以通過眼球控制技術更新換代。
無鼠標、無鍵盤、更重要的是工作者可以自如地活動頭部,肩頸和脊椎的健康都有了保障。光速中沒有運動摩擦力,動態(tài)切換的模式將使辦公擺脫束縛,走向自然。
魯本是一名瑞典眼球追蹤技術專家,他表示,這項技術除了可以使手機更加智能化外,還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例如汽車的安全和操控性能研發(fā),以及日常基本的電腦應用中。人們有理由相信,把這項技術應用到電腦后,將會大大提高日常辦公的效率。
雖然,目前尚未有研究表明,該技術會對眼睛帶來任何負面影響,但隨著全球近視人群的增加,新技術也許應該將眼鏡或隱形眼鏡的存在考慮進去,同時提供長期使用的健康測試數據和分析結果,以供用戶參考。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