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11月6日電(記者王大千)冬日的鄂陵湖濕地,陽光在已經枯黃的草甸鍍上了一層金光。大小湖泊之間,鳥兒倏忽飛過,藏野驢踏過結冰的灘涂低頭覓食。

這是記者近日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區的瑪多縣黃河源頭鄂陵湖濕地看到的美景。得益于青海大學和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共同完成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三江源濕地類型與退化機制研究”相關成果,三江源高寒濕地退化原因日益明朗,科研人員提出的保護和恢復技術也得以應用推廣。

項目中方負責人、青海大學農牧學院副院長李希來介紹,過去幾十年,受全球氣候變暖和人為放牧等影響,作為三江源生態系統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濕地曾一度萎縮,引起多方關注。為此,青海借重大生態科技專項的契機開展濕地生態修復與建設研究,利用國際先進方法治理鄂陵湖、隆寶、瑪可河等三江源區的重要濕地,目前已取得沼澤增多,水草豐美的初步成效。

據介紹,項目實施3年中,科研工作者創造性地提出了基于三江源地區地貌和流域水文為基礎的分類方法,將高寒濕地分為河谷、河漫灘、山前、階地、高山、湖泊和河流7個濕地類型。不僅如此,還首次從地貌特征和流域水文上揭示了不同濕地類型動態演變機理,發現季節降水和放牧是影響濕地動態變化的關鍵因素。

“被稱為草地退化‘傷疤’的黑土灘退化有原因可查,這是以往研究中沒有涉及的。我們還發現,河谷、河流和湖泊濕地最不容易退化,山前和河漫灘濕地具有中等退化抵抗力,高山濕地是具有最弱退化抵抗力。”李希來說,以上“精準”的認知將成為今后生態建設的“指針”。

青海省科技廳組織的項目評審專家組一致認為,項目有效促進了國內外對青藏高原生態研究的學術交流,相關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將引領高寒生態領域未來的研究方向。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研究人員揭示三江源濕地退化機理 生態修復技術實現“精準化”

圖文簡介

冬日的鄂陵湖濕地,陽光在已經枯黃的草甸鍍上了一層金光。大小湖泊之間,鳥兒倏忽飛過,藏野驢踏過結冰的灘涂低頭覓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