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1月2日電(記者蔣芳)2日,四名天文學家將跟隨“雪龍號”一起奔赴南極,這意味著南極天文臺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

這四位天文學家分別是來自國家天文臺的馬斌和南京天文光學儀器研究所的劉承、盧海平、徐進。他們將在海上漂泊1個月到達南極大陸,再跋涉1000多公里從沿海的中山站到內陸昆侖站,然后還將在昆侖站進行20天的天文研究工作,整個南極之旅長達5個半月。

2005年中國南極內陸科考隊首次到達冰穹A,冰穹A被國際天文界廣泛預測為是地面天文望遠鏡最好的臺址,具有“準空間”的天文觀測條件。自2007年開始,我國便開始派天文科考人員奔赴南極冰穹A,少則一人,多則三四人。

“南極天文臺的建設將進一步加快,”中國南極天文中心主任王力帆介紹,2013年,南極天文臺項目即被列入“十二五”時期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計劃。明確在南極內陸冰穹A,充分利用中國南極昆侖站的現有基礎建設中國南極天文臺,主要包括:太赫茲望遠鏡、光學和紅外望遠鏡、遠程運控系統、支撐服務系統等。該設施建成后,將開辟地球上罕見的太赫茲波段天文觀測窗口,為研究宇宙和天體起源、暗物質、暗能量、地外生命等科學問題提供有力支撐。

近年來南極天文研究處于快速發展階段。2007年迄今,已有8批次天文學家進入南極內陸開展了多樣化的觀測和科研,為建立南極天文站積累了豐富的技術、人才和保障基礎。

據介紹,今年南極天文科考隊員的主要工作是第二臺南極巡天望遠鏡及相應運控數據系統的維護、天文觀測保障平臺、天文臺址自動氣象站的維護、第一臺南極巡天望遠鏡拆裝運回維護、其他小設備的安裝維護、天文場地整理等工作。

“今年細分天文科考任務將近百項,而在昆侖站工作的時間只有20天,在極度嚴寒及缺氧的情況下,任務更顯得繁重,尤其對于第一次參加南極科考的四位年輕隊員來說,責任重大。”我國第一個到達冰穹A開展天文臺建設工作的科考人員、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人員朱鎮熹說。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我國四名天文學家赴南極建設天文臺

圖文簡介

2日,四名天文學家將跟隨“雪龍號”一起奔赴南極,這意味著南極天文臺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