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5日電(閻冬)“雜交水稻發展至今,我們要調整育種戰略,高產優質并行,以推廣大眾化平價優質米作為目標。”近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接受新華網采訪時如是說。

自上世紀60年代研究雜交水稻至今,袁隆平率研究團隊不斷科研攻關,從大面積推廣“三系”雜交稻到如今育種“超級稻”,為解決國人糧食問題作出重要貢獻。談及目前超級稻育種狀況,袁隆平顯得信心十足:“目前,我們的一個第四期超級稻百畝連片雜交水稻示范項目平均畝產已達到1088公斤,超過了預期指標(畝產1067公斤、每公頃產量15噸)。接下來我們還要向第五期超級稻發起攻關,爭取每公頃產量突破16噸。”

近年來,人們對膳食平衡、飲食安全等需求增加,雜交水稻的口感、營養等問題逐漸受到現代人的關注。對此,袁隆平表示,雜交稻的研發種植最初的確以解決溫飽問題為主要目標,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超級稻的育種戰略已經隨之進行調整,既要高產也要優質,但前提是不以犧牲產量為代價。袁隆平承認,達到這一目標并非易事,但二者不是對抗性的矛盾,通過相關技術研發手段可以解決。同時他也強調,“真正平價、大眾化的優質米才適合中國人。我們既要保證18億畝耕地的紅線要保住不能突破,也要不斷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這是解決國人糧食問題的最重要途徑。”

除大力育種超級稻外,袁隆平也積極研究新型稻米生產。日前,袁隆平擔任主任和首席科學家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成立,該機構也是國內首個國家級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計劃在3年內實現海水稻種植畝產突破200公斤的目標。袁隆平稱,中國在海水稻研發種植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全國有十幾億畝鹽堿地和幾千萬畝灘涂,如果能夠合理地將其開發利用種植海水稻,將有非常可觀的成效。”他說,目前國內已有的半野生海水稻的抗鹽濃度為0.6%-0.8%。未來研究人員將利用傳統及分子育種手段,力爭將抗鹽濃度提升至1%,屆時將得以大面積推廣種植。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袁隆平:發展高產優質超級稻 重視科研育種攻關

圖文簡介

“雜交水稻發展至今,我們要調整育種戰略,高產優質并行,以推廣大眾化平價優質米作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