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環境以及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社會醫療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如何使醫療更具有針對性、有效性,提高醫療效率,減少醫療資源浪費,已經成為全社會所關注的重要問題。一場醫學變革已經來到我們身邊。2015年初奧巴馬將精準醫學計劃納入美國國策,英國開展了“10萬人基因組計劃”,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科技部也公布了精準醫療的“國家指南”。

精準醫療是通過采集、識別、利用患者疾病的個體生物學信息,并將此多源的信息以多學科集成的方式用于制訂臨床治療方案。精準醫療需要以精準診斷為先行,而現代醫學是循證醫學,醫學影像學包涵了多種影像檢查、治療手段,已成為臨床最大的證源。建立精準診斷體系,影像醫學亟須先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放射科主任楊正漢在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時,詳細介紹了醫學影像學的發展現狀以及在疾病診療尤其是心血管疾病診療中的作用。

“醫學影像就是醫生的眼睛。”楊正漢說:“醫學影像技術幫助臨床醫生把病人的病灶都看清楚,然后提供給醫生所需要的信息,它對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或者整個治療方案的制定來說,發揮著非常大的作用。尤其在心血管病的診療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心臟的形態學來說,可以說形態學的評估全靠影像學的檢查,比如超聲心動可以實時動態地對心臟的收縮、舒張的運動狀態進行評估。超聲也可以對大血管的血流情況進行分析。在心臟方面,比如冠心病,我們如果只了解冠狀動脈的管腔狹窄情況、還不能為臨床大夫提供確切的信息決定患者是否需要干預治療。如果利用影像學方法,不僅了解的冠狀動脈的管腔狹窄程度,還了解引起管腔狹窄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易損性,以及冠狀動脈支配心肌的缺血情況,心肌是否存在挽救的活性等等這些信息,那么臨床大夫就能更精準地決定患者需不需要治療,需要哪種方式進行治療。這些方面也是我們影像學在科研及臨床方面正在進行的努力和將來的發展方向”

經過120年的發展,醫學影像逐漸從數字影像替代了模擬影像,大大提高了空間分辨率、對比分辨率、時間分辨率、能量分辨率等。高分辨率組織結構成像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前后效果的評價提供直觀的臨床證據。比如心肌的灌注成像(CT/MRI)可以顯示某支冠狀動脈閉塞后相應供血區域的心肌活性及治療后血供恢復情況,直接指導心肌梗死的治療。影像學可以直接顯示室壁厚度、心腔容積、每搏輸出量、射血分數等功能參數,和形態學改變可密切結合。 其中CT掃描速度快、空間分辨率高,已成為現代醫學的重要影像學檢查方式。楊正漢在談到CT在心臟血管方面的應用時表示,隨著CT掃描速度越來越快,CT的探測器排數越來越多,圖像質量越來越好,適用范圍會越來約寬;同時射線的劑量也逐漸減低,最早我們做冠脈CTA(CT血管成像技術)的時候,我們需要十多個甚至二十多個毫西弗,后來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降到幾個毫西弗,目前我們采用的超高端設備很多病人的輻射劑量可以降到一個毫西弗以內,射線是原來幾十分之一的劑量。設備的進步也使得圖像質量也比原來好很多,對于臨床篩查疾病、診斷或者指導治療來說已經成為一個必不可少而且非常有效的做法。比如我院最新引入的256排CT和超高場MRI,我們除了可以觀察冠狀動脈的病變、還可以觀察心肌的病變,對心肌受損傷的程度進行評估。心血管系統之外全身其它系統的疾病都是類似的,綜合利用各種影像學檢查方式不僅可以評估疾病狀態下形態的改變,甚至功能的改變,這是影像學發展的方向。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醫學影像也正在經歷著從二維到三維的發展,通過計算機技術的幫助,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顯示興趣結構的、帶有仿真色彩的,甚至以內窺鏡的信息模式顯示的“直觀信息”。“ 比如面對心血管疾病病人,咱們心血管和心肌搭配到一起也可以成像,通過三維影像給醫生提供準確的診斷信息。” 楊正漢主任介紹,在原來重疊的影像年代,我們可能需要有專業培訓的才能看得比較好,現在這種三維影像,更直觀,也可以多方位觀察,避免某些視角上的死角,只要知道解剖的人都能認得出來,哪怕不是學醫的我們給他們展示的話也能辨識出來。

當精準醫療已經成為全球醫學發展的方向,影像醫學也正在面臨巨大的挑戰與機遇。影像醫學必須要適應醫學模式的改變,從傳統的人工形態診斷向計算機智能化的“影像診組學"發展,全方位地參與醫療模式變革,提供患者個體化診斷信息,助力醫生精準、快速判斷病癥。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慧眼”醫學影像助力精準醫療

圖文簡介

隨著生活環境以及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社會醫療健康問題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