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自然》雜志近日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在最近的一次K2任務中,又發現了87顆繞紅矮星的“宜居行星”候選者,其中有63顆小于海王星,還有幾顆可能比地球還小,5顆已確認處在其所圍繞紅矮星的“宜居區”。
銀河系中絕大多數的恒星比太陽更小、更冷,它們被稱為紅矮星。加州理工學院天文物理學家考特尼·德瑞興說:“在30光年內的紅矮星超過250顆”,因其比類日恒星散發的熱量更少,所以它們的行星既不太靠近紅矮星,也離得不太遠,大概是太陽系中位于金星和火星軌道之間的區域。這類行星的運行速度也更快,其中一些繞恒星軌道只需要幾個星期就能完成一周,開普勒觀測儀器很容易檢測到它們明暗交替帶來的信號變化。
2013年5月15日,開普勒空間望遠鏡由于反應輪故障,無法設定望遠鏡方向,因此被迫停止搜尋系外類地行星任務。2013年8月18日,NASA表示無法修復并啟動K2任務,讓望遠鏡在地球公轉的黃道平面上借助太陽光子產生的作用力調整姿態,仍能繼續執行觀測任務。2015年7月24日,天文學家確認,發現首顆位于“宜居帶”上體積最接近地球大小的行星(代號為“開普勒-452b”),這是人類在尋找另一顆地球的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聚焦紅矮星群體部分客觀原因來自K2任務自身的有限性,天文學家每3個月左右跟隨“開普勒”轉動觀察視野,雖然如此頻繁跨越天域的觀察帶來一定挑戰,但同時也帶給天文學家考察更多天體的機會,“每隔一段時間就能研究一套全新的恒星也很有趣。”德瑞興如是說。
行星科學家認為,德瑞興的研究為未來尋找地球大小行星的任務鋪平了道路。據了解,NASA明年12月份將發射一顆以此為觀測目標的過境行星測量衛星。(記者房琳琳)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