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科學家為主要成員的貝塞爾項目團隊通過研究發現:銀河系的主體結構不僅有光滑規則的旋臂,還擁有從旋臂上凸起的“分叉”甚至是“橋梁”。這項最新研究成果于美國東部時間9月28日下午2點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Science》的子刊——《Science Advance》上,并將作為亮點(highlights)進行報道。
在很多科普讀物上,銀河系是一個由千億顆恒星和數不清的星際物質組成的旋渦星系,由一個銀心和2條或者4條旋臂構成。旋臂是旋渦星系的一種特征結構,那一條條發亮的環帶,從中心深處,互相繞著直到星系邊緣。旋臂上的亮點就是一個個大質量恒星形成區。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就處在一大堆年輕恒星構成的物質團的最內側,這個恒星物質團因為與獵戶星協臨近,常被稱作本地臂或者獵戶臂。處于銀河系內的我們很難一覽它的全貌。不過,只要能精準地測量出銀河系旋臂上大質量恒星形成區的距離,就如同釘上了一顆釘子,而一個個釘子匯集起來就可以繪制出銀河系的旋臂形狀。
“銀河系的結構實際上要復雜得多。”貝塞爾項目主要成員、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徐燁說,他們發現了一條銀河系本地臂的凸起,它就像一座橋一樣從本地臂延伸至人馬臂,長度大約有1.2萬光年,是迄今發現的銀河系內最長的一個凸起。
徐燁介紹,這將表明銀河系不是如人們此前想象的,僅僅由宏偉的螺旋形主旋臂所組成的旋渦星系,而更可能是主旋臂上有著豐富次結構的旋渦星系,除了有著主旋臂這樣的“枝干”之外,還擁有著“枝干”上的分叉。基于這項研究,銀河系面貌有望重新繪就。(記者姚雪青)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