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理解未來第20期講座在滬開講。來自國內生命科學與人工智能領域的科學家、創業者出席活動,與上海紐約大學自然科學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展開跨界對話。這是理解未來系列活動第一次走進上海,也是嘉賓們第一次進行英文主題演講。

    艾社康主席及董事長威廉?哈茲爾廷首先以“科學助力人體自愈”為主題進行了演講。他談到,癌癥是目前全球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人類在與腫瘤長達數十年的戰役中不斷取得研究突破,免疫療法、靶向治療等多種新的治療方法與傳統手術、放療、化療方法相結合,為“不治之癥”帶來了新的希望,也為數以百萬計的生命帶來重返健康的曙光。“目前,再生療法有三種主流方式,包括物理層面療法如人造器官移植,基因層面療法如基因治療,以及將衰老的細胞用活性細胞替代的干細胞療法。”

    畢馬威中國醫療保健業主管合伙人姚鳳娥主持了上半場活動的對話環節,《科學美國人》主編瑪麗特?迪克里斯汀娜,微芯生物董事、總裁兼首席科學官魯先平,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吳炅、北大博雅轉化醫學研究院理事長許曉椿及等各領域專家共同參與,就精準醫療等當前醫療領域的前沿技術及創新理念和生命科學行業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展開跨界對話。姚鳳娥表示,中國生命科學市場的長期潛力十分可觀,行業投資更應在重視未來前景的基礎上保持謹慎理性。

    活動下半場,地平線機器人創始人、未來論壇青年行動小組委員余凱在“人工智能趨勢:計算范式的革命”主題演講中介紹了人工智能的未來趨勢,他表示,人工智能的計算范式正在發生變革,基于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將成就第四次產業革命。未來五至十年內,專用領域的智能化是AI應用的主要方向,在更遠的將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突破,通用領域的智能化有望實現。

    方達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高國征博士在“律師對人工智能的期望”主題演講中以ROSS系統(數碼律師)為例進行講解,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自然》總編雜志菲利普?坎貝爾博士作為嘉賓主持,與三位主講人及上海紐約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張崢、上海紐約大學神經與認知科學助理教授誠杰進行了對話,圍繞人工智能與人的智能異同、人工智能發展中所面臨的制度與倫理等問題也展開激揚對話。

    活動最后,未來論壇秘書長武紅為演講和對話嘉賓頒發了證書并介紹了由未來論壇發起的“未來科學大獎”進展情況。“理解未來”系列講座由未來論壇傾力打造,是面向社會大眾開放的高質量月度科普講座。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重在獎勵為大中華區科學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未來論壇將于9月19日公布第一屆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

挑戰科學最前沿:生命科學與人工智能

圖文簡介

“理解未來”系列講座由未來論壇傾力打造,是面向社會大眾開放的高質量月度科普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