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東京9月8日電(記者華義)日本一個研究小組在實驗鼠實驗中發現了基因缺陷導致自閉癥的發病機制,這將有助于治療自閉癥。

日本九州大學8日發表公報說,自閉癥是一種常見的發育障礙型精神疾病,其具體發病機制一直不清楚,此前有研究認為可能是胎兒期神經發育障礙。近年來對自閉癥患者的基因研究發現,染色質重塑因子CHD8是一種變異率最高的基因。該校一個研究小組讓實驗鼠的CHD8基因出現和人類患者一樣的變異,發現實驗鼠也會出現交流異常、固執等和人類自閉癥非常類似的癥狀。

研究發現,CHD8變異導致實驗鼠體內一種名為REST的蛋白質異常活躍,這種蛋白質對于神經發育非常重要,其異常活躍有可能導致神經發育延緩。

研究小組認為,這一發現表明,通過抑制REST蛋白質等方法有可能治療自閉癥。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英國《自然》雜志上。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歡迎轉載,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日研究發現基因缺陷導致自閉癥的發病機制

圖文簡介

日本一個研究小組在實驗鼠實驗中發現了基因缺陷導致自閉癥的發病機制,這將有助于治療自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