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織網 定位全球 服務各方——北斗導航衛星研制歷程回顧
新華網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 王敏 程群)國新辦2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試運行服務和建設的有關情況。據了解,北斗于27日正式提供試運行服務,向中國及周邊地區提供連續的導航定位和授時服務。作為中國自己的導航衛星品牌,它的背后有著怎樣的研制歷程呢?
亮出中國的導航衛星品牌
一直以來,美國的GPS大出風頭,基本形成獨霸“天下”的格局。世界各航天大國都逐漸意識到,發展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不僅是航天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國家戰略的重要一環。
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國人就開始研究利用衛星進行地面定位服務,但受制于當時的國力不足等多方面原因,這項名為“燈塔”的研究計劃被擱淺了。
1983年,我國科學家陳芳允和一位美國科學家同時提出利用地球同步衛星進行導航定位的設想。此后,美國和俄羅斯分別開發了GPS和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其中,GPS系統應用很成功,格洛納斯系統則因為后期投入不足,其建設斷斷續續,時隔多年才取得一定規模的效益。
據了解,我國在開展多年預研后,于1994年全面啟動導航系統的研制。2000年10月31日,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被成功送入太空。作為北斗導航系統的首發星,它的“安家落戶”為整個北斗導航系統建設之戰打響了“頭炮”。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成功將第二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送入空間軌道。
2003年5月25日,又一顆備份衛星升空,這標志著中國已經自主建立了完善的衛星導航系統,以及北斗導航試驗系統工作的完成。至此,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國家。多年來,它在國民經濟領域的廣泛應用打出了“北斗”響當當的品牌。
在密集組網中走向世界
然而,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的系統覆蓋范圍還比較有限,例如在印度洋等較遠區域,導航精度不高。盡快建立能夠提供覆蓋亞太地區的定位、導航、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的北斗導航定位系統迫在眉睫。
據了解,早在研制北斗一號衛星的上世紀末,我國就同時啟動了新一代北斗導航定位系統的研究。2007年4月14日,我國成功發射了北斗導航衛星系統的第一顆衛星,有效驗證了導航系統的技術、原理和體制。2009年4月15日,我國成功發射了北斗導航衛星系統的第二顆衛星,這兩顆衛星以導航衛星的正式身份加入到了北斗導航系統建設計劃之中。
2010年,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第三顆北斗導航衛星一飛沖天拉開了序幕,又以第七顆北斗導航衛星的完美表現壓軸謝幕。經過這一密集發射連續五顆“新成員”參與組網,中國的新一代衛星導航系統在太空中初現雛形。
與北斗衛星導航實驗系統相比,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真正目標是走向世界。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說:“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致力于向全球用戶提供高質量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中國愿意與其他國家合作,共同發展衛星導航事業。”
區域導航系統“初長成”
2011年4月10日,當第八顆北斗導航衛星在傾斜軌道上“安家”之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6顆組網衛星構成了“3+3”的星座構型(包括3顆地球同步靜止軌道衛星和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這標志著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的基本系統建設完成,我國自主衛星導航系統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并具備了向我國大部分地區提供初始服務的能力,也達到了進入試運行階段的條件和水平。
隨著7月27日和12月2日陸續發射成功的第九顆和第十顆北斗導航衛星在傾斜軌道上“落戶”,有效地提高了系統可靠性,提升了在軌備份和應用服務能力,進一步改善了系統對覆蓋區的導航性能。為實現向我國及周邊大部分地區初步提供相關服務,滿足交通運輸、漁業、林業、氣象、電信、水利、測繪等行業以及大眾用戶的應用需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北斗,不僅意味著中國人在全球上空可以部署無處不在的向導,更意味著標準、影響力以及制定游戲規則的權利。在這場太空的群雄逐鹿之中,北斗與其對手的巔峰對決已經展開。中國的“北斗”起步雖然比GPS晚了20年,但在技術上并沒有落后很多。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宇航部部長趙小津表示,今后我國還將陸續發射多顆組網導航衛星,不斷提升系統服務能力,擴大覆蓋區域,到2020年,將建成由30余顆衛星組成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到那時,普天之下,北斗照耀。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歡迎轉載,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