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14年11月6日,歐洲南方天文臺發布金牛座及其原行星盤圖片。ALMA拍攝的最清晰影像,展示了450光年以外一顆年齡不超過100萬年的恒星周圍,行星正在塵埃氣體盤中形成的場景。(資料圖)

 

距地球450光年以外,金牛座一顆年齡不超過100萬年的恒星HL Tau周圍,年輕的行星正在原行星盤中孕育形成。記者28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該臺科研人員聯合美國天文學家最新進行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HL Tau原行星盤中明暗交錯的環帶特征結構可能源于存在三顆未曾發現的行星,這一發現對研究行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此項研究參與者、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季江徽介紹,所謂原行星盤,是環繞在年輕恒星周圍、由相對較高密度的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氣體盤。原行星盤是行星系統的誕生地,就好比孕育行星的“胎盤”,其半徑可以達到1000個天文單位。

年輕恒星HL Tau周圍的原行星盤一直是毫米波天文觀測的熱點。2014年,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觀測發現,HL Tau系統的原行星盤內存在多個明暗交錯的環帶。這是天文學家第一次得到原行星盤的高分辨率圖像,但這些觀測到的明暗環帶是什么、如何形成,科學界并沒有明確結論。

在該項研究中,科研人員基于原行星盤內行星與氣體、塵埃的相互作用開展數值模擬計算。研究發現,HL Tau原行星盤中可能存在三顆此前未曾發現的行星,它們位置各異,各自的質量分別為0.35、0.17和0.26個木星質量。

行星與原行星盤的相互作用,是形成原行星盤中這些明暗交錯環帶的原因。由于太陽系的行星系統也誕生于和HL Tau系統類似的原行星盤中,解密這一結構,不僅有助于人類深入理解HL Tau原行星盤的演化和行星形成過程,也對人類認識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這一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在線刊發在天文學國際權威期刊《天體物理學雜志》上。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歡迎轉載,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

天文學家揭秘金牛座“行星胎盤”結構成因

圖文簡介

中美天文學家最新研究結果表明,金牛座的一顆恒星HL Tau原行星盤中明暗交錯的環帶特征結構可能源于存在三顆未曾發現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