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尺寸與智商的關系一向是爭議性較大的問題。美國一項新研究25日說,動物實驗顯示,大腦體積相對于身體的比例越大,動物解決難題的能力可能越強。這表明腦袋相對較大的動物可能更加聰明。
懷俄明大學助理教授薩拉·本松-阿姆拉姆等人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報告,由于幾乎沒有實驗證據加以支持,腦袋相對較大意味著智商更高的說法長期存在爭議。因此他們設計實驗測試美國9個動物園內39個食肉物種的140只動物的問題解決能力,包括北極熊、北極狐、水獺、狼以及一些稀有物種如熊貍、雪豹與狼獾等。
實驗中,每只動物有30分鐘時間從一個合適的金屬籠子中取出食物。這些金屬籠子有一面是帶鎖栓的,可以打開。里面放的是這些動物喜歡吃的東西,比如給熊貓的是竹子,給雪豹的是肉排。
結果顯示,那些大腦體積占整個身體比例越大的動物成功率越高,大腦相對身體比例越小的動物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越差。具體來看,140只動物中有49只動物能成功從籠中取出食物,其中成功率最高的是熊,10次有7次能成功;狐獴與貓鼬最失敗,一次也沒有成功。
此外,研究也表明,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手的靈巧程度無關,與動物是否屬于群居物種也無關,后者說明所謂的“社會性大腦假說”并不一定正確。“社會性大腦假說”是指一個物種群居的動物數量越多,那么它們可能越聰明。
本松-阿姆拉姆在一份聲明中說:“這項研究對食肉動物的問題解決能力進行了少有的分析,實驗結果為‘大腦尺寸反映動物問題解決能力’的說法提供重要支持,也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為什么一些物種會進化出更大的大腦。”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歡迎轉載,轉載時務必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