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27日電(記者 趙怡然)4月27日,大數據專家、觀數科技創始人涂子沛做客新華網“思客講堂”,發表了題為“數據化生活與共享經濟”的精彩演講。在思客講堂上,涂子沛就大數據將如何驅動共享經濟、“大數據+傳統行業”如何發酵等話題發表了精彩的觀點。本次活動由思客與觀數科技、北大國發院博士論壇聯合舉辦,以下為涂子沛演講實錄節選:
圖為涂子沛在思客講堂現場 姚冠華/攝
共享經濟究竟是怎么來的?傳統的經濟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兩樣東西,供方和需方。經濟就是把供需雙方對接起來,讓供需雙方的信息更加透明。最傳統的經濟生活是集市里面有供需關系發生。再現代一些,這些供需關系非常受限,我們可以建百貨商場,建專業市場,無數的東西在里面交易,供需關系在專業市場、在百貨商店能夠比在集市時代得到更好的平衡和交流,這就是百貨商店時代。
但是今天,今天是電商時代。我們知道百貨商店時代,商店再大,放的物品都是有限的。但是今天在電商平臺上可以放無窮多的商品,快速進行大數據的搜索,你能找到你想要的東西,這就是供需關系更快捷、更有效的對接,這就是今天所發生的改變。
今天的滴滴打車為什么能這么火爆,這么普及?本質上做到的也是供需關系。那邊有很多的出租車,在滴滴的平臺上有上億的車,有很多消費者,比如消費者在金隅大廈下單,可以通過大數據快速的檢索,進行快速的匹配,把這條信息送給正在大廈附近的司機,而且是空車。
我們今天把供需完全的數據化,完全數據化之后,通過大數據的搜索,供需可以快速地匹配,這就是我們今天共享經濟為什么能夠產生的原因。兩邊都數據化了,不僅僅是供需數據化,甚至我們回到交易的兩端,消費者這一端完全的數據化了。今天早上糾結要不要戴一條藍色的領帶,但是沒有找到,那么隔壁的鄰居正好有一條藍色的領帶,我們能不能共享呢,可不可能呢?我認真的想一下,有一天就可以發生,早上5點鐘共享一條領帶。為什么?最近的新聞報道,冰箱里面有幾個雞蛋是知道的,有幾個蔬菜是知道的,如果蔬菜沒有了,可以自動下單在互聯網的平臺上買回來。這也就是傳感器,未來生活當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傳感器,我們的硬件價格在急速下降,每個抽屜里面都有傳感器,有一個專門的抽屜就是放領帶。如果這些都全部數據化了,就可以知道這幢大樓里面有多少領帶。核心就是供需兩端徹底的數據化。今天看到的共享經濟不僅僅是互聯網驅動,或者是大數據驅動的,今天的互聯網僅僅是互聯,互聯的本質是無數數據沉淀在互聯網上,你可以在網上查詢到某個房子是空的,把這個需求數據化了,非常清晰的數據化了。
數據是什么?在今天,數據是對事實的記錄,把所有事實記錄下來。為什么我們說大數據?因為我們整個事件大得不得了,要用無比的數據記錄下來。大數據的背后是大事實,大事實背后的才是大事件,所以才有大數據。
今天面臨的挑戰是什么?一切業務數據化,所有的生活也數據化。所有的商業組織要把自己的業務過程變成數據。為什么要變成數據?因為變成數據之后,供需關系可以更好地對接;因為變成數據之后,數據記錄的是事實,你可以再現事實,然后去分析預測未來。數據當中隱藏的規律,人類所有的努力,其實都是為了更好地預測未來,而數據是我們預測未來最有效的工具。
這就是共享經濟可以發生的原因,由互聯網跟大數據的數據化驅動。我們能看到這種浪潮,今天看到互聯網+一切,路邊攤賣紅薯的也可以掃碼。掏現金沒有留下數據,而掃碼就留下數據,消費的數據在互聯網上沉淀下來,未來所有的交易都會在線化,都會留下數據,給我們提供更多的機會。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歡迎轉載,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