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古猿化石(資料圖)。

 

經過多年的研究,中國科學家近日發現歐亞大陸中新世古猿幸存的原因:青藏高原隆起、亞洲季風氣候的形成以及全球氣候變冷的共同作用,使云南在地理上和氣候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濕熱環境區域,延緩了干冷氣候開始的時間,為歐亞大陸中新世古猿提供了避難所。

據介紹,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合作撰寫的《粘土礦物學指示中國云南昭通盆地中新世古猿生活在溫熱和潮濕環境》,近日發表于自然出版集團子刊《科學報告》。該論文以粘土礦物學、元素地球化學分析為主,揭示昭通盆地作為歐亞大陸中新世古猿最后避難所的原因和機制。

昭通古猿化石是世界上第二個中新世古猿幼年頭骨,也是歐亞大陸最晚的中新世古猿遺存。中新世古猿曾經在歐亞大陸繁盛一時,中新世晚期后數量開始急劇減少。全球范圍內僅中國、泰國以及印度、巴基斯坦交界的西瓦立克地區等地還存在古猿化石記錄,數量最多的發現集中在云南開遠、祿豐、元謀、保山和昭通地區。

2013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開展昭通古猿環境變遷的研究,在中新世末期的昭通盆地水塘壩剖面上系統采集了古環境樣品,進行粘土礦物學和孢粉學研究。結果表明,昭通古猿生活在溫熱潮濕的湖沼環境。

研究團隊將云南古猿化石地點與西瓦立克地區和非洲的中新世古猿地點的植物群區劃和碳同位素等相關結果進行對比后發現,西瓦立克地區從森林到草地的生態轉變比非洲的要晚得多,而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的云南在整個晚中新世期間一直以森林為主,生態環境沒有明顯變化。

據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春霞介紹,開遠和元謀古猿的發現地以濕熱的森林環境為主;祿豐古猿生存于南方熱帶-亞熱帶溫暖濕潤向溫暖干燥過渡階段,剛好在氣候變涼之前。

而昭通古猿生活在相對濕熱的森林和草地混合環境,生活環境比祿豐、元謀稍為變涼,但仍然是濕熱的熱帶、亞熱帶森林環境。這種熱帶、亞熱帶森林直到距今300-400萬年前的上新世中期才逐漸被干冷的針葉林代替。

“這可以解釋為青藏高原隆起與亞洲季風氣候的形成以及全球氣候變冷共同作用,使云南在地理上和氣候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濕熱環境區域,延緩了干冷氣候開始的時間,為歐亞大陸中新世古猿提供了避難所。這一結論與其他動植物化石研究結論一致,為探討古猿的演化和絕滅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張春霞說。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中國科學家揭示歐亞大陸最晚中新世古猿幸存原因

圖文簡介

青藏高原隆起、亞洲季風氣候的形成以及全球氣候變冷的共同作用,使云南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濕熱環境區域,為歐亞大陸中新世古猿提供了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