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傳輸速度接近光速;癌癥得到攻破;機器人像當今的互聯網一樣在人們生活中無所不在,并且擁有了感覺、思考的能力……關于未來世界的想象,如果你只想到這些,那么你的“腦洞”可能還不夠大。
3D打印,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氫燃料電池……這些當今世界的前沿科技,將在中國得到加速推進,一系列“顛覆性技術”或將真正“顛覆”你我的生活。
國務院近日發布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對發展“顛覆性技術”做出了部署,明確提出要在信息、制造、生物、新材料、能源等領域,特別是交叉融合的方向,加快部署一批具有重大影響、能夠改變或部分改變科技、經濟、社會、生態格局的顛覆性技術研究,力求使我國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贏得競爭優勢。
“顛覆性技術”,這個在上世紀就被提出的概念終于來到了中國,并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而越來越受到學術界和產業界人士的青睞。顧名思義,“顛覆性技術”將帶來一種“創造性”的破壞,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重新配置價值體系,并引領全新的產品和服務。
在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看來,作為全球研發投入最集中的領域,信息網絡、生物科技、清潔能源、新材料與先進制造等正孕育一批具有重大產業變革前景的顛覆性技術。
——量子計算機與量子通信、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合成生物和“人造葉綠體”、納米科技和量子點技術、石墨烯材料等,已展現出誘人的應用前景。
——先進制造正向結構功能一體化、材料器件一體化方向發展,極端制造技術向極大(如航母、極大規模集成電路等)和極小(如微納芯片等)方向迅速推進。
——人機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智能材料與3D打印結合形成的4D打印技術,將推動工業品由大批量集中式生產向定制化分布式生產轉變,引領“數碼世界物質化”和“物質世界智能化”。
“這些顛覆性技術將不斷創造新產品、新需求、新業態,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驅動力,推動經濟格局和產業形態深刻調整,成為創新驅動發展和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所在。”白春禮說。
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表示,正是鑒于顛覆性技術對產業變革的巨大推動力,《“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更加注重前沿性、引領性,如在重大項目中,部署了量子通信、腦科學和類腦研究等超前技術。
根據規劃,未來五年,我國將重點開發移動互聯、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動增材制造、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等技術的發展,開發氫能、燃料電池等新一代能源技術,發揮納米技術、智能技術、石墨烯等對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
可喜的是,目前,一些顛覆性技術在中國已經得到重點開發,并即將取得階段性進展。
——量子通信,一種被視為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或許能使芯片后門、光纜竊聽、“棱鏡門”等竊聽與黑客攻擊事件得到輕松解決。在中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于今年8月擇機發射,這既是中國首個、更是世界首個量子衛星,發射成功后將可以實現全球化的量子保密通信。
——智能機器人AlphaGo對戰世界頂級圍棋棋手李世石獲勝后,人們對智能機器人的想象更加豐富。按照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門聯合印發的《“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年中國將形成千億級的人工智能市場應用規模。
——被譽為“新材料之王”的石墨烯,把它加入塑料里,靜電會消失;注入鋰電等材料中,電池容量猛漲;把它作為汽車機油添加劑,摩擦會降低。2015年,中國出臺《關于加快石墨烯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并在全球率先啟動了石墨烯國家標準制定工作。這種“神奇”的材料,如今在汽車機油、電子產品包裝等方面已有產品問世。
還有可以打印在紙張上的液態金屬,只要拿出手機就能隨時呼叫的無人駕駛汽車,能讓汽車實現“零排放”的氫燃料電池……“顛覆”之路雖然艱難崎嶇,但在科學家看來,顛覆性創新其實一點都不神秘,而是基于持續不斷的微創新。
“顛覆性技術需要源頭創新,而源頭創新開始時是少數人的自由探索,需要經歷多次探索失敗。”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德培說,自由探索有時會產生新的學科,在學科的交叉滲透中會產生全新動力。這種“像觸電一樣”的重大發現,或許正是科技創新的魅力所在。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