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13日電(李新 閻冬)伴隨著人類空間探索活動尤其是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科學家們越來越關注空間條件下微重力、強輻射和高真空等環境因子對生命體系的效應研究,我國的科研工作者們也在空間生命科學領域進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突破性進展。劉志恒正是專家團隊中的一員,身為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已年逾古稀的他依舊精神飽滿、目光矍鑠,言談舉止間洋溢著對科研的熱愛與執著。
從1975年在新疆農科院建立起微生物研究室,到2011年榮獲微生物學領域最高獎項“伯杰氏獎章”(Bergey Medal),劉志恒在微生物學領域已卓有成就,但這并非他科研興趣的全部。早在1987年,劉志恒就開始從事空間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如他所言,微生物學的研究與空間生命科學研究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微生物是生命存在的最早載體。微生物學研究在生命科學尤其是地外生命及其起源的研究中是一門重要的學科。科學家們將微生物作為科學衛星上的搭載樣品,記錄其在高溫、低溫、高真空、粒子輻射及紫外射線和磁場變化等空間環境條件下產生的生物學效應,由此為人類探測其他行星、建立空間站等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也使人類更好地認識生命演化規律。”
在談到當前我國空間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進展時,劉志恒說:“半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們針對地球生命進入外界空間環境可能會產生的生物學效應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通過觀察記錄空間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微生物的生存、變化和適應性等科學問題,不僅可以拓展對生命存在條件的認識,為人類在空間長期生存面臨的心血管、肌肉及骨骼系統、免疫功能等一系列生理問題提供必要科學數據,還有助于驗證地球上的生命是否有可能來自宇宙空間的理論,拓展空間生命科學的研究領域。”
2016年4月6日,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成功升空。這個搭載著19項創新性科學實驗太空“超級實驗室”肩負著巨大的使命,要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揭開生命演化、生物效應的科學秘密。“在‘實踐十號’發射前,科學家們經過十余年的籌備和醞釀,從上百項預備實驗中遴選出這19項具有先導性的科學實驗項目,其中和生命科學相關的有十余項。”談到這里,劉志恒滿是自豪之情,聲音也尤為洪亮,“我們的每一項實驗任務都是全新探索,研究空間環境對家蠶發育情況的影響、微重力條件下造血干細胞的培養、哺乳動物胚胎早期發育等課題,不僅有著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也具備廣闊的應用前景。”
如今,我國在空間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向應用轉化的“產出效應”日益明顯。劉志恒介紹:“當代精準醫學中,可以利用粒子線治療癌癥、或將放射源植入腫瘤內部進行治療;根據對空間環境的研究而專門設計的‘航天員食品’可以免除物質流失、抗肌肉萎縮和抗輻射;對空間培育的蔬菜瓜果進行研究,也為地球育種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將這些研究成果應用于工農業及醫學領域,其發展前景將是巨大的。”
盡管我國尚屬空間科學領域的新興國家,但前景廣闊、潛力巨大。在劉志恒看來,加強科研創新是推動空間科學發展的關鍵。劉志恒表示,“無論是空間生命科學或是其他學科,創新性都是必要條件。我認為未來的空間生命科學將會是各國爭相發展的一門學科,這要求我們必須加強重視并不斷創新。今年3月17日中科院發布《2016—2030空間科學規劃研究報告》,提出了一系列空間科學計劃,其中也包括探尋生命起源、演化及基本規律等前沿領域科研項目,為我國空間科學未來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我期待著中國科學家們不懈努力,在世界上獲得重大科學突破。”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