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新一期《自然·地球科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的模擬計算顯示,火星的兩個衛星源于約40億年前一次天體撞擊。
火星有兩個形狀不規則的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兩者體積都不大,最寬處只有10到20千米,和直徑約6800千米的火星相比顯得極為渺小。對于這兩顆衛星的起源,科學界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它們是被火星引力捕獲的小行星,另一種認為是源于天體撞擊。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的玄田英典和國際同行報告說,根據天文觀測中發現的火星北半球上的撞擊痕跡,通過計算機模擬,再現了約40億年前一個質量相當于火星3%的天體撞擊火星的情景。
模擬計算顯示,當時的撞擊產生了大量碎片,它們分布在繞火星的軌道上。其中,距離火星較近的碎片逐漸形成了一個體積約是“火衛一”1000倍的較大衛星,這個衛星又對距離火星較遠的其他碎片產生引力影響,從而形成了“火衛一”和“火衛二”兩顆較小的衛星。
那顆較大衛星已在撞擊事件數百萬年后墜落到火星,而“火衛一”和“火衛二”則一直留在繞火星的軌道上。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計劃于2020年后向火星衛星發射探測器,屆時如能從火星衛星上帶回樣品,將有助于進一步揭開火星衛星形成之謎。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