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上去可能會讓一些人感覺不舒服,但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雜志12日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說,“糞便移植”療法能治病,這不是開玩笑。
“糞便移植”是指把健康者的糞便處理后輸入到患病者腸道內,這種療法在中醫藥中已經有很長的應用歷史。早在公元4世紀,東晉葛洪就在其所著《肘后備急方》中記載了當時用糞清治療食物中毒和嚴重腹瀉,“絞糞汁,飲數合至一二升,謂之黃龍湯,陳久者佳”。
在新研究中,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副教授塞思·博登斯坦評估了“糞便移植”有關的科學文獻。在2010年前,西方醫學界對這個領域研究很少,每年在全球最大生物醫學數據庫PubMed能查到的文章不到10篇,但2011年以來文章數量以指數速度上升,2015年有關“糞便移植”的論文超過200篇。
博登斯坦解釋道,這主要是因為醫學界認識到,每一種動植物都有自己的微生物群落,它們對宿主的健康、進化和行為發揮著此前未認識到的巨大影響。“這個領域的研究才剛剛開始,”他在一份聲明中說。
比如,在某些特定人類腸道感染中,“糞便移植”日益被視為治療的最后手段。其中最成功的是治療艱難梭菌感染,有研究顯示其成功率高達95%。還有初步研究顯示,“糞便移植”對付多發性硬化癥和腸炎性疾病克羅恩病也很有效。
利用糞清開展的動物實驗則顯示,把瘦鼠的糞便處理后導入無菌老鼠的腸道會導致其變瘦,而導入胖鼠的糞便處理物則導致其變胖。
但博登斯坦也指出,目前大多數研究都把重點放在糞便細菌方面,其實糞便是“很復雜的物質”,包含很多成分。比如,每克健康人的糞便通常除含1000億個細菌外,還含有約1億個病毒和單細胞微生物古生菌、約1000萬個結腸細胞以及約100萬個酵母和其他單細胞真菌。
博登斯坦認為,治療艱難梭菌感染等疾病,糞便中的細菌可能發揮了作用;但對多發性硬化癥等疾病的治療,則有可能與糞便中的其他物質有關。因此他呼吁加強研究,分清糞便中不同成分的作用,找出有益的組合,從而開展人工合成或培育以制成藥丸,這將有助于公眾心理上更加接受這種新療法。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