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際電氣通信技術研究所佐藤匠德所長領導的研究小組公布,他們發現細胞過去的形狀決定細胞的未來命運,并從分子水平上解讀這一機理。
研究小組使用了周身透明便于觀察每個細胞狀態的斑馬魚作為脊椎動物模型。斑馬魚的神經細胞V2細胞在分裂過程中呈有趣的形狀。細胞分裂前失去原有的形狀變成球形,形成V2a和V2b兩種細胞不相等分裂。研究小組選用V2細胞分析決定細胞形狀命運的機理。
研究人員發表在近期《自然通信》雜志網絡版上的報告稱,他們首先開發了可觀察每個細胞形狀變化的實時成像方法,在細胞分裂期變化為球形和細胞分裂引起失去原有的曲折形狀后,觀察V2a細胞和V2b細胞向哪個方向分化。然后用激光照射V2細胞,人為使細胞形狀發生改變,定量觀察新生的曲折形狀和細胞分裂后其命運的相互關系,用數理統計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在分裂前的具有曲折形狀后的細胞中,帶有尖突的細胞有向V2a細胞分化的傾向。
研究小組為從根本上了解該現象的分子機理,用計算機構筑了數理模型。他們假設了數理模擬的分子機理,利用遺傳學等方法反復驗證。發現細胞膜上的信號分子三角洲配體局限于細胞曲折部位,在曲折消失后仍然存在。三角洲配體是生物調節細胞命運的因子,影響細胞形狀。即三角洲配體的存在呼應細胞形狀曲折,形狀保存在記憶中,在細胞失去曲折后仍然對將來的命運產生影響。
這一發現為幾個世紀以來細胞形狀與機能和命運相關的生物學基礎提供了新的見解。這一新的知識隨著今后生物學基礎研究的進展,對細胞組織的生理機能以及疾病預測和診斷技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