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28日電(李新 閻冬)日前,記者走進了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的辦公室,他正在專注地伏案工作。6月20日,英國《自然》雜志(Nature)網絡版發表新聞特寫文章"Science stars of China"中文版名為《“中國科學之星”》),公布了該雜志評選出的十位有代表性的中國科學家,他們都在各自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并產生影響,對提升中國在全球科學領域的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吳季因其在空間科學領域的貢獻入選。
吳季主任在專注地進行工作
自古以來,人類對宇宙便充滿了敬畏和探索之欲。從宇宙大爆炸到星系演變,從神秘的暗物質、暗能量到搜索地外生命,人類探尋宇宙的腳步從未停止。吳季說:“空間科學對中國而言是一個全新的領域。空間科學衛星與用于遙感、通訊、氣象等領域的應用衛星不同,它覆蓋了宏觀和微觀兩大前沿,涉及宇宙演化、物質結構、生命起源、人類生存環境等基本和重大基礎前沿科學問題,有望實現重大原創突破,甚至引發重大基礎性的變革,成為人類認知自然并獲取新知識的重要源泉,對人類認識太空、進入太空、利用太空起到了重要作用”。
談到我國的航天探索與發展成就,吳季如數家珍:“1970年4月24日,我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拉開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我國空間科學衛星任務規劃要經過一個長期的歷程,一項空間科學計劃從科學思想的確立,到最后發射,需要歷經長達十年甚至數十年的過程”。
2016年3月17日,由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牽頭的中國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研究團隊完成了《2016-2030空間科學規劃研究報告》,提出了至2030年我國空間科學發展戰略目標及路線圖。吳季表示,2015年我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衛星成功發射,今年下半年還將發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和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空間科學的國際影響力。“對空間科學衛星進行長期規劃一定要緊跟科學前沿,不斷更新突破,而不是只為了研究一顆衛星就草率確定方向。要在做好前期可行性分析工作的基礎上,再論述空間科學衛星的科學目標,同時通過與其他項目的比較,最終遴選出能夠產生較大影響力、對相關學科有很大帶動作用的衛星項目”。
今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明確提出,中國到2030年要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吳季始終關注我國科技發展中的創新問題,并表示“新需求、新思路、新設計、新材料和新工藝”都是中國空間科學領域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的源頭活水。當再次談到創新問題,吳季仍舊饒有興致地說道:“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必須要在科學技術方面起到引領作用。我們想要在空間科學領域為人類知識體系作出貢獻,就必須要提出自己的創新想法,而不能總是跟著別人走。我們要多提出具有創新性的衛星計劃和技術方案,才能夠引領中國的空間科學向前發展”。
今年8月,我國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構建一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未來5年,中國計劃研制并發射5顆新的科學衛星,爭取在2020年前后發射。這5個項目包括:中歐聯合空間科學衛星任務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計劃(SMILE)、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MIT)、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WCOM)、愛因斯坦探針計劃(EP)和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將在基礎科學方面不斷產出重大原創性成果。
回顧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一項項重大科研活動承載著科學家們砥礪前行的斗志與信心,更寄托著中華兒女探索太空的美好愿望。中國正處于空間科學事業蓬勃發展的新起點上,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作為一支新興力量,必將在世界空間科學的舞臺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人類知識體系做出中國人應有的貢獻。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