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際團隊在新一期《自然·通訊》雜志上發表報告說,大部分月球內部存在的水可能是40多億年前小行星撞擊月球后留下的。

學術界曾經認為月球上沒有水,但各種研究逐漸揭示月球內部存在水。不過科學家仍不清楚水是在何時、以哪種方式被輸送到月球,以及小行星和彗星在這方面發揮了多少作用。

來自英國、美國和法國的研究人員利用同位素分析等方法,比較了來自月球、小行星和彗星的樣本,最后認為月球上大部分水來自小行星。在約45億年到43億年前月球形成初期,一類被稱作“碳質球粒隕石”的含水小行星撞擊月球,為其“送”去了水。

研究人員認為,小行星“送水”過程持續的時間在1000萬年到兩億年間。當時月球上已出現大量巖漿,小行星和月球碰撞后,巖漿的表面會形成一個“熱力蓋”,阻擋了水在高溫下變成氣體逃逸至太空,這讓水最終留在了月球內部。

至于月球上水的其他來源,研究人員認為月球內部水存量中有不到20%來自彗星撞擊,另有小部分水可能來自早期地球與行星撞擊產生的碎片。有一種觀點認為,月球誕生于地球與一顆行星的撞擊,大量碎片形成了月球。

不過,研究人員也表示這些關于月球水來源的分析只是一種推測,還存在很多未知因素。報告作者之一、英國開放大學學者杰西卡·巴恩斯說,此前美國阿波羅登月任務帶回的月球樣本中,研究人員至今只對2%的樣本進行了內部水含量分析;此外,這些樣本都來自月球同一片區域,大大限制了研究人員對整個月球展開深入分析。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小行星可能為月球當過“搬水工”

圖文簡介

研究人員利用同位素分析等方法,比較來自月球、小行星和彗星的樣本,最后認為月球上大部分水來自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