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伊利亞·普里戈金1917年1月25日生于莫斯科,少年時隨父母移居比利時,2003年5月28日逝世于布魯塞爾。
比利時和荷蘭是對統(tǒng)計物理和熱力學發(fā)展作出過重要貢獻的國度。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普里戈金,畢生關心時間箭頭、即不可逆性的起源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利用熱擴散分離同位素成為熱門課題之一。普里戈金從研究中悟出,開放的非平衡系統(tǒng)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出現(xiàn)有序的結構,這最終導致了建立耗散結構理論。他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就是因為“對非平衡熱力學特別是耗散結構理論的貢獻”。普里戈金的另一個早期貢獻,是表述了近平衡、局域平衡條件下控制非平衡過程的最小熵產(chǎn)生原理。歐美物理學界對普里戈金的科學貢獻褒貶不一。耗散結構誠然是非線性系統(tǒng)中人們熟知的不穩(wěn)定和突變現(xiàn)象的具體表現(xiàn)。然而,對于把非平衡統(tǒng)計物理的許多普適的理論概念,如開放系統(tǒng)、非平衡相變、自組織和耗散結構,介紹到化學、生物和社會現(xiàn)象的研究,普里戈金是功不可沒的。事實上,他也是在物理學之外受到更多重視,畢竟頒發(fā)給他的是諾貝爾化學獎。另一方面,普里戈金在非平衡統(tǒng)計力學方面的一些艱深研究,例如他的子動力學理論、超空間超算子理論,其實在全球范圍內知者甚少、和者更寡。
普里戈金是中國科學界的真摯朋友。早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普里戈金的非平衡統(tǒng)計物理著述就引起一批年輕的中國物理工作者注意,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理論室對此有過較為系統(tǒng)的討論和學習。普氏培養(yǎng)的第一位博士、曾經(jīng)擔任過日內瓦歐洲聯(lián)合核研究中心主任的范霍夫(L.van Hove,1922—1991)指出哈密頓量的對角奇異性,作為熱力學極限的前提,對描述趨近平衡有關鍵作用;對此有獨到心得的陳式剛(現(xiàn)為中科院院士)當時被同輩人冠以“陳霍夫”的綽號。記得1964年10月筆者到四川參加農(nóng)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四清運動”)時,唯一帶在身邊的“業(yè)務”書就是普氏1962年的《非平衡統(tǒng)計力學》影印本(1987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過中譯本)。1977年底普氏獲得諾貝爾獎時,正值我國結束十年動亂,剛剛召開了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長遠規(guī)劃會議。1978年春天,錢三強副院長率領中國科學院代表團訪問歐洲,第一站就是比利時。錢三強專程拜訪了普里戈金,兩人用法語相談甚契。原來這兩位學者在不同時期都曾經(jīng)聆聽過比利時前輩物理學家德唐德(T.de Donder,1872—1957)講授的熱力學課程。錢三強邀請普里戈金訪問中國,普里戈金邀請中國學者參加將于當年舉行的第17屆索爾維物理學會議。
在錢三強的安排下,1978年11月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郝柏林、于淥和北京師范大學的方福康到布魯塞爾參加了第17屆索爾維物理學會議。因病沒有完成大學學業(yè)的索爾維(Ernst Solvay,1838—1922),由于發(fā)明了“索爾維制堿法”而成為19世紀最成功的化學工業(yè)家之一。索爾維一生關注物理學和化學的重大問題。在他的促進和資助下,1911年10月在布魯塞爾舉行了由洛倫茲擔任主席的物理學會議,討論了輻射理論和量子問題。能斯特、普朗克、索末菲、居里夫人、愛因斯坦、朗之萬、龐加萊等約20位歐洲著名學者與會,開始了20世紀上半葉物理學史上最重要的獨樹一格的、只能應邀參加的系列會議。1927年第5屆索爾維物理學會議上玻爾和愛因斯坦關于量子力學的爭論,成為物理學史上永遠流傳的佳話。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自然科學研究的國際中心從歐洲轉移到美國。索爾維會議雖然繼續(xù)舉行,其作用則遠不如戰(zhàn)前。普里戈金自1959年起擔任索爾維國際物理學和化學研究所所長,是多屆索爾維物理學或化學會議的組織者。
本文出自北京大學出版社《從存在到演化》
本文作者:郝柏林
復旦大學理論生命科學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