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科學家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近日在美國《科學》雜志網絡版上報告說,他們在艾滋病病毒上發現一個出人意料的脆弱位點,可作為疫苗設計的靶點。這為艾滋病疫苗研究開辟了一條新路徑。

論文第一作者是美國國家衛生院下屬國家過敏癥和傳染病研究所疫苗研究中心的3名華人科學家,分別是孔瑞、許凱和周同慶。

這項研究發現的新靶點是艾滋病病毒上一個叫做融合肽的部分,由8個氨基酸組成。在病毒進入細胞的過程中,病毒膜和細胞膜需要融合,而融合過程中的關鍵第一步就是通過膜蛋白形狀變化把融合肽插入細胞膜,因此融合肽是病毒感染細胞不可缺少的功能單位。

孔瑞說:“融合肽就是病毒侵入細胞的第一把‘鑰匙’。我們一向以為這把‘鑰匙’被病毒藏得很好。但這項研究發現,這把‘鑰匙’藏得并不好,可以直接被免疫系統的抗體分子抓住。病毒的‘鑰匙’如果不起作用,自然也無法侵入細胞。”

研究人員首先發現一名艾滋病患者的血液能很好地中和艾滋病病毒,然后從中找到一個能有效針對多種不同艾滋病病毒毒株的抗體,進而通過多種手段闡明該抗體能識別出艾滋病毒膜蛋白上的融合肽和一個糖鏈。

研究人員還分析了24名艾滋病患者的血樣,在10個樣品里發現了針對融合肽的抗體反應。這說明針對融合肽的抗體并不罕見,因此針對融合肽的疫苗設計有希望在大多數普通人身上得到效果。

據孔瑞介紹,此前發現的一些有望用做靶點的病毒位點結構非常復雜,因此疫苗設計難度很大。而融合肽的結構要簡單很多,因此針對融合肽的疫苗設計有可能相對容易。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聲明說,這是一個“一箭三雕”的研究。基于此項發現,該研究小組正集中精力設計新型疫苗,試圖誘導出類似的融合肽抗體。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科學家發現艾滋病疫苗新靶點

圖文簡介

孔瑞說:“融合肽就是病毒侵入細胞的第一把‘鑰匙’。我們一向以為這把‘鑰匙’被病毒藏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