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航天局10日召開電話記者會宣布,其開普勒太空望遠鏡一口氣確認了1284顆行星的存在,這使太陽系外已知行星的總數翻了約一番。

這項研究發表在新一期美國《天體物理學雜志》上。在確認的行星中,近550顆可能是類似地球的巖石行星,其中有9顆位于其恒星的宜居帶中。宜居帶系外行星也因此增至21顆。

論文第一作者、普林斯頓大學副研究員蒂莫西·莫頓在記者會上說:“今天,我們宣布開普勒任務發現1284顆新的行星,這是迄今一次性宣布發現系外行星最多的一次。”

至此,人類已確認的系外行星超過3200顆,其中僅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就發現了2325顆。

美國航天局首席科學家埃倫·斯托凡評價說,這項發現給人們帶來希望,“在宇宙中的某個地方,類似我們太陽的某顆恒星的周圍,我們將最終能夠找到又一個地球”。

宜居帶行星是指與恒星距離適中、表面溫度條件適宜、理論上可保有液態水的行星。這類行星是尋找外星生命存在的理想對象。

自20多年前人類發現首顆太陽系外行星以來,科學家通常用一一確認的方法來驗證疑似行星,這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作。而最新研究基于一種新型統計分析方法,能同時應用于多顆疑似行星,計算每個候選者是行星的概率,概率超過99%就被認定為行星。

按莫頓的話說,候選行星就類似面包屑。如果地板上掉的是大的面包屑,還能一顆一顆撿起來。但如果丟的是一大包細面包屑,就得用掃帚掃,而新型統計分析方法就是他們的“掃帚”。

莫頓與同事利用新“掃帚”分析了開普勒去年7月歸類的4302顆疑似行星。結果發現有1284顆滿足行星的定義,1327顆“很可能”是行星但仍需進一步研究,707顆很可能是某種其他天體物理現象。此外,984顆此前已獲確認的行星被這項技術再次驗證。

開普勒太空望遠鏡于2009年發射升空,是世界上首個專門用于搜尋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航天器,有“行星神探”之稱。開普勒曾因反應輪故障而被宣布“死亡”,但最終美國航天局想方設法成功讓其“復生”。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近1300顆行星獲確認 外星世界數量翻一番

圖文簡介

宜居帶行星是指與恒星距離適中、表面溫度條件適宜、理論上可保有液態水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