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幾天艱苦的安裝調試,“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BSST)日前在我國南極中山站正式實現初光。

“BSST能被科研人員專注利用,將極大地彌補我國在南極地區開展太陽系外行星搜尋工作的不足。”正在南極中山站越冬值守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姜鵬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據了解,BSST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天光所)負責主體設備、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負責相機和遠程控制系統研制、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負責運行觀測。科研人員利用其拍攝了杜鵑座47球狀星團,效果非常理想,從而標志著該望遠鏡正式在南極中山站投入實際觀測。

搜尋太陽系外行星

姜鵬介紹說,BSST是目前我國在南極中山站投入使用的第一臺光學望遠鏡,其主要科學目標是搜尋太陽系外的行星。

和已在南極昆侖站“服役”的兩臺“南極巡天望遠鏡”、1臺“CSTAR中國之星”小口徑望遠鏡相比,BSST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其是我國專門用作搜尋太陽系外行星的望遠鏡。

姜鵬表示,科學家可通過它,充分利用南極的極夜優勢。“太陽系外行星搜尋工作是目前國際天文學最熱門的研究方向,而BSST就是要通過觀測行星對其宿主恒星的周期性凌星現象以及所引起的恒星亮度周期性變暗,進一步探測行星。”

 

 

中山站不是最終目的地

雖然BSST已在中山站開展工作,但中山站并非其最終目的地。為此,南京天光所副研究員、BSST項目組組長杜福嘉向記者表示,計劃讓該望遠鏡在中山站觀測兩年后,將其部署到昆侖站,繼續開展運行工作。

“昆侖站位于南極冰蓋最高點上。多年來,科學家通過理論預測和實踐測量已充分證明:昆侖站所在地很可能是地球上觀測條件最好的天文臺址之一。”姜鵬介紹說,相較于中山站,昆侖站有著接近空間觀測的極佳視寧度,以及超過90%的晴夜數和極長的極夜連續觀測窗口。這些絕佳的客觀條件,也讓昆侖站成為地球上難能可貴的理想天文觀測點。

“但是,昆侖站的保障能力還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才能更好地滿足大型天文設備的運行需求。”姜鵬表示。

而在這方面,作為我國南極內陸考察的中轉樞紐,中山站的保障能力和人員配置要相對完善。

“將BSST駐扎在中山站開展天文觀測任務,也是從籌建和發展一個昆侖站天文觀測后勤保障基地的角度進行的考量。”姜鵬表示。

未來面臨諸多考驗

“BSST能讓人類觀測到太陽系外的行星,并且得到之前人類無法觀測到的天文圖像。”姜鵬介紹說,該望遠鏡在南極冬季極夜期間,可實現對恒星不間斷的觀測。通過這樣的連續觀測,可大大提高科學家探測周期性光變的效率,也就能相應地提高人類探測行星的效率。

但姜鵬也毫不諱言地表示:“BSST未來將面對南極的極低氣溫、低氣壓等不利條件,例如昆侖站極夜情況下平均溫度為零下60攝氏度,最低溫度為零下86攝氏度,氣壓僅有0.5個大氣壓。此外,該望遠鏡未來還要經歷電力緊張等其他方面的嚴峻考驗,而且還要實現無人值守的自動運行能力。”

如今,我國天文學家在南極望遠鏡的設計和運行上已積累不少有益的經驗,BSST團隊也因此受益匪淺。

反過來,杜福嘉認為,BSST的運行同樣將為我國南極天文設備的設計和觀測提供更多寶貴經驗。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我國南極中山站首臺光學望遠鏡“進駐”

圖文簡介

經過十幾天艱苦的安裝調試,“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BSST)日前在我國南極中山站正式實現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