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3月29日電(記者朱涵)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徐平龍教授課題組發現,細胞營養不足時,機體抗病毒機制更加活躍;細胞若是營養過于富足,則會降低機體的抗病毒免疫機能,病毒也會趁虛而入。這一發現將為抗病毒治療提供藥物靶點。
據研究人員介紹,在生命體內,細胞內部和細胞之間時時刻刻都在發生信號傳導,以完成我們每一項生命活動。當病毒入侵細胞,人體機體細胞質內的某些蛋白質能主動偵查到病毒核酸,隨即啟動細胞內的一系列抗病毒機制,并把信號傳導到周邊細胞,提醒大家一同“應戰”。這一細胞機制構成了生命體抵御病毒的重要屏障,維護人體健康。
“就像人類用語言交談,細胞內通訊的‘語言'是一系列的受體、接頭蛋白、激酶、轉錄因子、效應蛋白等。”徐平龍說,細胞質核酸識別通路中有一個關鍵激酶“TBK1”,它能誘導下游信號促發細胞合成一系列抗病毒因子,從而建立自身和周邊細胞的抗病毒狀態。
徐平龍說,課題組通過人為增減細胞數量來調節細胞的擁擠狀態后發現,當細胞之間從擁擠變為松散,其抗病毒能力會下降,細胞營養脅迫或者相互間比較擁擠,有利于提高細胞的病毒防御能力。
研究工作還揭示,“Hippo通路”作為調控細胞增殖和遷移的關鍵細胞機制,其中組分的水平和活性可以作為調控宿主抗病毒反應強度的一個決定因素。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組分可以作為抗病毒藥物的靶點。
相關論文于3月27日在線發表于《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雜志上。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