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網友認為:只要是消毒劑,日常生活中都能有效殺滅新型冠狀病毒。   

其實這個說法并不正確。 

病毒本身很脆弱,在空氣中或者附著在非生物表面也容易失活,那么“所有的消毒劑都可以殺滅新冠病毒”這一說法理論上沒有錯。但是,并非所有消毒劑都可以在短時間內使新型冠狀病毒滅活。因此,我們應該從日常消毒劑消毒原理、適用條件和消毒效率等角度考慮,選擇合適的消毒劑實現高效殺滅新型冠狀病毒。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20年3月4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對新型冠狀病毒毒理和防控方案已做出明確說明,該方案指出:“對冠狀病毒理化特性的認識多來自對SARS-CoV和MERS-CoV的研究。病毒對紫外線和熱敏感,56°C 30分鐘、乙醚、75%乙醇(消毒酒精)、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滅活病毒。” 

盡管以上消毒劑都對新型冠狀病毒具有較好的滅活效果,但作用原理并不完全一樣。冠狀病毒屬于有包膜的親脂類病毒,乙醚、乙醇、氯仿等脂溶劑通過使病毒表面的蛋白質變性,并破壞病毒的脂包膜結構來殺滅新冠病毒。而含氯消毒劑和過氧乙酸則是通過深度氧化病毒達到消毒目的。 

由上可知,日常生活使用消毒劑如:消毒酒精、過氧乙酸和含氯消毒劑都可以用于有效滅活病毒。而乙醚、氯仿等脂溶劑由于具有強易燃性和對人體有較大的危害,不適用家庭日常消毒。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氯己定和含氯消毒劑名字里面都帶“氯”,但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卻說氯己定沒有病毒滅活效果,這又是為什么呢? 

這里需要跟大家補充說明一下,并非名字里含“氯”的消毒劑都是含氯消毒劑。含氯消毒劑是指溶于水中能產生次氯酸(次氯酸鈉)的消毒劑。因此,含氯消毒劑的主要殺菌成分應為次氯酸(次氯酸鈉)。如市售的84消毒液和漂白粉,其主要有效成分為次氯酸鈉和次氯酸鈣,水溶液有效殺菌成分為次氯酸(次氯酸鈉),屬于典型的含氯消毒劑。因此,這些日常用消毒劑可用于高效滅火新型冠狀病毒。雖然含氯消毒劑的殺滅病毒能力強,但刺激性也強,不能直接對人體進行消毒。在使用時,一定要注意避開皮膚和口鼻,且應在通風良好的區域配置和使用。 

市場上常見的幾類名字含“氯”消毒劑:氯間二甲苯酚(又名:對氯間二甲苯酚、氯二甲酚)和對苯扎氯銨,其實都不是含氯消毒劑。氯間二甲苯酚則是一種酚類化合物,通過使蛋白質變性達到殺菌效果。苯扎氯銨化學名稱為氯化二甲基芐基烴銨,是一種季銨類陽離子表面活性劑,也是廣譜殺菌劑,它主要是通過改變細菌胞漿膜通透性,使菌體胞漿物質外滲,阻礙其代謝而起殺滅作用。這兩種名字帶“氯”的消毒劑都不是含氯消毒劑。 

氯己定化學名為雙氯苯雙胍己烷,與苯扎氯銨一樣也屬于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并非含氯消毒劑,且在高濃度時才呈現殺菌作用。因而,氯己定并不適用于高效滅活新型冠狀病毒。  

綜上,日常生活使用的消毒劑由于消毒原理和適用條件的差別,并非都能高效滅活新型冠狀病毒。選用日常生活消毒劑殺滅新型冠狀病毒,應充分了解消毒劑消毒原理和適用條件。歸根結底,是否能有效滅殺新型冠狀病毒需要實驗室驗證或者在實際應用中驗證。普通家庭日常消毒可使用消毒酒精、過氧乙酸和含氯消毒劑等滅活病毒。苯扎氯銨、氯己定等消毒劑并不能高效滅活病毒。消毒酒精使用方便,價格低廉,建議作為日常殺滅新型冠狀病毒首選,但應注意勿將酒精大量噴灑在嬰幼兒和成人身體上,防止酒精過敏,且注意明火,防止火災。 

辟謠專家:袁智勤 北京化工大學副教授

復核專家:曹鼎 北京化工大學副教授

并非所有日常消毒劑都能有效殺滅新型冠狀病毒

圖文簡介

日常消毒劑消毒原理、適用條件和消毒效率等不同,對新型冠狀病毒滅殺效果天差地別,因此,并非所有日常使用的消毒劑都可以在短時間內使新型冠狀病毒滅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