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

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副作用小,可替代阿司匹林

辟謠:

“醫生,我不想吃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副作用大,我想開點能替代阿司匹林的藥物,不怕貴!”

今天有個冠心病患者提出這樣的要求!

其實在醫院總能遇到這樣的患者,總覺得阿司匹林副作用大,出血風險高,就想著換藥。我告訴他:是藥就有副作用,能替代阿司匹林且有預防血栓作用的藥物,既然能預防血栓,自然都會有出血的風險,要不就不會有預防血栓的作用!

患者又說“那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不是能替代阿司匹林,沒有副作用嗎?

第一、 認識一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和都是抗血小板藥物,都被廣泛的用于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臟支架術后,需要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已經有上百年歷史,最初用于解熱鎮痛,后來被發現可用于抗血小板,和青霉素及安定被稱為醫藥界的三項偉大藥物。

阿司匹林,主要通過抑制花生四烯酸環氧酶( COX),使Ser-529 和Ser-516 不可逆的乙酰化,從而阻斷血栓素A2(TXA2)的合成,發揮抗血小板的作用。

氯吡格雷是1997年才上市的新型抗血小板藥物,主要通過抑制P2Y12受體發揮抗血小板作用,屬于P2Y12受體拮抗劑。

通俗講一講條條大路通北京,我們可以從天津到達北京,我們也可以從秦皇島到達北京;我們可以通過很多條路前往北京。

同樣道理,

阿司匹林可以抗血小板,氯吡格雷達也能起到抗血小板這樣的作用。

其實抗血小板藥物,不僅包括這兩種,還包括最近幾年剛上市的替格瑞洛,臨床注射用替羅非班等等。

那為什么發明這么多種抗血小板藥物呢?

血小板聚集是導致動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導致血小板聚集的環節很多,一種抗血小板藥物只能阻斷血小板的一個環節,因此不能保證一定起到抗血小板的作用,有漏網之魚。

為了避免一部分人阿司匹林沒有效果,或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不充分,于是發明了多種抗血小板藥物,其作用機理不一樣,可以做到包圍戰術,更有效地抗血小板起到抗栓治療的目的。

第二、氯吡格雷能替代阿司匹林嗎?

阿司匹林會引起消化道出血,是不是氯吡格雷就不會呢?

指南明確指出氯吡格雷可加重消化道損傷。

對于阿司匹林導致的潰瘍、出血患者,不建議氯吡格雷替代阿司匹林,推薦阿司匹林聯合保護胃黏膜的質子泵抑制劑(拉唑類藥物)一起口服。

指南指出,單聯抗血小板藥物首選阿司匹林,不能耐受阿司匹林選擇氯吡格雷。

第三、替格瑞洛又是什么藥?

我們上面提到,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是抗血小板藥物,只是途徑和原理不同;而替格瑞洛是氯吡格雷的親兄弟,作用原理基本一致,只是作用點不同罷了。

簡單理解:氯吡格雷起效慢,替格瑞洛起效快同時失效也快,這樣如果出現出血等副作用,,這就是替格瑞洛相對于氯吡格雷的優點。

第四、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的副作用?

氯吡格雷:常見的不良反應為消化道出血、中性粒細胞減少、腹痛、食欲減退、胃炎、便秘、皮疹等。偶見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替格瑞洛:不良反應為呼吸困難、挫傷和鼻出血,這些事件的發生率高于氯吡格雷組患者。

其他常見不良反應為:胃腸道出血,皮下或真皮出血,瘀斑以及操作部位出血,偶見不良反應為:顱內出血、頭暈頭痛、眼出血、咯血、嘔血、胃腸道潰瘍出血、痔瘡出血、胃炎、口腔出血、嘔吐、腹瀉、腹痛、惡心、消化不良、瘙癢、皮疹及尿道和陰道出血、操作后出血;罕見不良反應為:高尿酸血癥、意識混亂、感覺異常、耳出血、眩暈、腹膜后出血、便秘、關節積血、血肌酐升高、傷口出血、創傷性出血。

總之,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是對阿司匹林的一個補充,尤其是冠心病支架術后雙聯抗血小板時候,也就是需要兩種藥物,這時候就需要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發揮更大的作用。

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并不能完全替代阿司匹林,單用一種抗血小板的時候我們仍首選阿司匹林;且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也是有副作用的除非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才會考慮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替代阿司匹林

辟謠專家:

王星 三甲醫院心血管中心副主任醫師

復核專家:

丁榮晶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

劉皈陽 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主任藥師

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副作用小,可替代阿司匹林?專家辟謠:NO!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