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即使僅有不到海洋面積的1%,也為世界上約25%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保障。與此同時,它們還默默保護著沿海海岸少受海浪的侵蝕,使得珊瑚礁區沿海漁民得以安身,與之相關的海洋漁獲則豐富著我們的日常餐桌。
擁有石灰質的堅硬骨骼,可以以此來建造珊瑚礁的珊瑚,便是“造礁珊瑚”。
全世界范圍內,如今我們認識到的“造礁珊瑚”約有800種,它們絕大部分共生著蟲黃藻(zooxanthella)——造礁珊瑚提供給藻類一部分光合作用的原料,藻類則勤勤懇懇制造出珊瑚生活所需的能源物質以及氧氣。
造礁珊瑚的日常中,“復制自己”以及“壯大體內的骨骼”便是支持珊瑚礁生態系統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最是千姿百態
如此重要的造礁珊瑚,你對它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溫暖南方海邊長大的孩子,也許有過在海灘上拾到白色珊瑚枝的經歷;如果你曾潛游入珊瑚礁,一定會被珊瑚枝丫間的繽紛珊瑚魚吸引目光;而古詩中的“釣竿欲拂珊瑚樹”、珠寶店中陳列的火紅珊瑚樹擺件,你也或曾聽過見過。
形狀,或者說外表,永遠是最容易給人留下印象的。因此我猜想,這樣的“珊瑚樹”或許是大家對珊瑚最普遍的認知:
圖片:千野youko
又或許是這樣的:
圖片:千野youko
實際上,前一張“紅色珊瑚樹”是一種海底柏柳珊瑚屬的珊瑚(Melithaea sp.),其體內沒有共生藻,也沒有堅硬的石灰質骨骼(而是小型的骨片骨針),不屬于“造礁珊瑚”。
后一張才是常見的“造礁珊瑚”中的一類——鹿角珊瑚屬的珊瑚(Acropora sp.)。鹿角珊瑚屬的歷史能追溯5000萬年前,在200萬年前分出許多不同的種;直至現在,在約800種的造礁珊瑚里,鹿角珊瑚屬便占了?。絕大多數鹿角珊瑚正是上圖這般,如鹿角一樣多分叉枝丫——這樣的珊瑚群體形態被稱為“樹枝狀” (arborescence/tree)。
鹿角珊瑚科是造礁珊瑚中的第一大家族,而今日主角中華扁腦珊瑚(Platygyra sinensis)則來自第二大家族——裸肋珊瑚科 Merulinidae(扁腦珊瑚屬原歸于蜂巢珊瑚科 Faviidae 之下,但根據新分類法,原蜂巢珊瑚科下一部分屬歸于裸肋珊瑚科 Merulinidae)。
物理防御先行
海中的中華扁腦珊瑚多是固著在礁石上的半圓球體,而表面縱橫的溝壑,讓它看上去好像“扁圓大腦”。這樣的形態被稱為“塊狀”(massive/mound)。
既不像傳統意義上的“珊瑚樹”枝繁葉茂、姿態萬千,又難以想象可以讓小魚螃蟹藏身其中,中華扁腦珊瑚長成這樣光禿禿的有啥好處?
看一眼這水中巨巖一般的塊狀形態,最容易聯想到的便是“物理防御”。雖然表面坑坑洼洼,由一個個珊瑚莢(也就是珊瑚蟲住的小房間)相連形成溝壑,但實際上極為堅硬不好欺負。比起容易被折斷的樹枝形態的珊瑚,哪怕是大浪卷來礁石砸在這扁圓大腦袋上,大概也就砸個小坑,不會造成太大傷害,更不會有鉤住海中垃圾造成自身傷害的困擾。
野外調查發現,外表較樹枝狀珊瑚更為“平坦光滑”的中華扁腦珊瑚,多生長于近岸的礁池中或礁嶺邊緣。這也是“防御力高”的體現之一。
近岸的礁池里水淺流緩,趕海捉蟹的人來來往往,從陸地上沖刷下來的雜物容易堆積于此。一腳踩下去,樹枝狀的珊瑚容易破碎折斷,砂石也容易卡在珊瑚枝間;而塊狀的中華扁腦珊瑚不怕踩不怕撞,甚至在海水輕輕拂過的時候,這樣的形狀更容易讓水流帶走身上的泥沙——想想剃個光頭比長發易洗易打理,是不是立馬就好理解了呢。
礁嶺則是直面海浪的部分,受到海浪沖擊最大,是抵消海浪侵蝕的前線,但中華扁腦珊瑚也毫不畏懼,可以說是保護海岸的“最強大腦”之一。
生物防御加成
中華扁腦珊瑚抵抗艱苦環境不僅靠“物理防御”,還有幾招“生物防御”,也非常有趣。
前面說到,中華扁腦珊瑚多生長在水較淺的礁池中或礁嶺邊緣,這樣的地方距離水面近,甚至有時露出水面,“保濕防曬”就成了中華扁腦珊瑚的重要課題。
數學課上認真聽講的同學都知道,同樣體積的情況下,球體的表面積最小。因此,在同樣的光照強度下,近球體的塊狀珊瑚受到烈日照射的面積較小,受到的紫外線傷害也比較少。
中華扁腦珊瑚表面的溝壑是最佳的小型蓄水庫,“溝壑”中的珊瑚蟲因此能有濕潤的環境。同時,珊瑚會分泌出覆蓋在體表的黏液,成為“防曬霜”一般的存在。而當再次上漲的海水沒過珊瑚時,這層富含蛋白質并粘黏許多有機質的黏液膜會被剝離,成為潮間帶小魚蝦蟹們的美食。
與中華扁腦珊瑚同科的珊瑚,其露出水面的部位此時就像一個個小水庫;而分泌的黏液可以成為魚蝦們的美味。圖片:千野youko
“溝壑”中的生存智慧
既然聊到坑坑洼洼的“溝壑”,我們就來看看“溝壑”之中“中華扁腦珊瑚”的本體真貌:
如果放大圖片仔細看,不難發現溝壑中有一些“小洞”——這便是中華扁腦珊瑚的珊瑚蟲個體的“口”。一張嘴代表了這里有一個珊瑚蟲個體。之前我們看到的大塊頭,都是這些小小的中華扁腦珊瑚蟲個體無限復制自己,共同建構了大型骨骼形成的群體形態。
在靠近溝壑邊緣,到了晚上會伸出一些小觸手,珊瑚蟲依靠觸手中所含的刺細胞捕捉海水中的浮游生物,送進“口”中。沒錯,中華扁腦珊瑚和其他的造礁珊瑚一樣,雖然體內含有蟲黃藻與之共生,提供能源物質,但也不是“只曬曬太陽就能長命百歲”。珊瑚還會自己捕捉一些浮游生物進食,作為能源補充——這也是珊瑚白化*后,如果環境回到適宜條件,珊瑚體內蟲黃藻恢復,珊瑚還能重現生機的關鍵所在。
珊瑚白化:當外部環境改變,比如海水異常升溫時,珊瑚體內條件隨之改變,不再適宜蟲黃藻生存;蟲黃藻被釋放到海水中把珊瑚的大部分顏色帶走,珊瑚石灰質骨骼的白色透過薄薄的珊瑚蟲肉體顯示出來,導致珊瑚看上去變白。
生活在礁池、礁嶺邊緣的的中華扁腦珊瑚,也是靠著自己不凡的捕獵能力,在艱苦的生存環境中,能在其他珊瑚白化時保留自身較好的生存率。
至此,我們提到了中華扁腦珊瑚長成“塊狀”的諸多好處,以及它自身的“堅強”特質。除了建造珊瑚礁,分泌粘液保護自己、喂飽其他生物,以“最強大腦”之姿保護海岸外,長成塊狀的珊瑚還能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安居之處。
“找我有事?”圖片:千野youko
不知道大家還見過什么形狀的珊瑚呢?下次再見到,不妨想一想它們長成這樣的形狀有何利弊得失,又給海洋生物們帶來了什么樣的好處。我想這或許就是觀察珊瑚最高的樂趣了。
本文是物種日歷第6年第62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歷作者@千野you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