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癲癇?
癲癇俗稱“羊羔瘋”, 癲癇是一組由多種病因引起的慢性腦部疾病,以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導致短暫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為特征,具有反復發作性、短暫性、刻板性、癥狀復雜性、病因多樣性等特征。初聽這個名字讓人覺得非常恐怖,想象癲癇發作的場景,突然倒地,意識喪失,全身抽搐....... 但事實上,癲癇并沒有那么恐怖,也非罕見病,是常見的慢性神經系統疾病。我國約有600萬癲癇患者,以兒童和青少年發病率最高。
癲癇常有哪些發作癥狀?
前文所說的“羊羔瘋”,是大家最為熟悉的發作形式,俗稱“大發作”。但癲癇還可有其他多種表現形式。比如:失神發作,表現為突然愣神,看起來可能沒有任何異常,但如果你跟他對話,他會毫無反應,幾秒鐘后緩解如常;肌陣攣發作,表現為肢體突然抖動一下,患者意識是清晰的,抖動非??焖?,有時會把手中所持物品甩掉;失張力發作,表現為突然無力,摔倒;痙攣發作,可表現為節律性的擁抱樣動作等。這“小發作”往往被我們所忽略。
注意!
不要認為小發作就沒有大礙,無論哪種類型的發作,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均會對大腦神經元造成極大的損傷,進而影響運動、語言、認知功能的發育。
癲癇如何治療?
藥物治療是目前治療癲癇的主要方法,也是新診斷癲癇患者的首選,約70%左右的癲癇患者可以控制發作。癲癇的治療強調個體化,需根據癲癇發作類型選擇合適的抗癲癇藥物,且抗癲癇藥物必須長期、不間斷、定時、按量服用,直至發作完全控制2-5年后,結合腦電圖的結果方可考慮減量停藥,減藥過程一般需要0.5-1年。
另有20-30%的癲癇患者,雖經過正規藥物治療,癲癇發作控制差,屬于難治性癲癇。這部分患者還可通過生酮飲食療法、迷走神經刺激術及癲癇手術等進行治療。
癲癇患兒及照顧者的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癲癇是神經系統慢性病,在長期慢性病的管理過程中,日常生活需注意以下事項。
1、盡早治療。兒童作為發育中的個體,一旦患上癲癇,或多或少會影響認知及學習能力,年齡越小,認知損傷越大。因此,一旦診斷,盡早治療。
2、按時服藥。不要因為癲癇得到控制,就私自減量停藥的,這樣往往導致癲癇復發甚至轉變成藥物難治性癲癇。持之以恒按時服藥是癲癇治療成功的關鍵。
3、盡量避免引起發作的誘因。漏服藥、發熱、失眠、疲勞、饑餓、閃光、興奮等均是癲癇發作的誘發因素,應盡量避免。
4、避免服用可能影響抗癲癇藥物代謝的藥物。癲癇患者在使用其他藥物時,需向醫生或藥師說明自己正在服藥的情況,請專業人員進行判斷能否服用。
5、加強安全看護。不少患兒發作時存在意識障礙,若恰巧在從事攀高、游泳等活動,很有可能危及生命,照顧者應加強看護。
6、加強心理疏導。很多癲癇患兒常合并焦慮、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看護者需給予更多的關愛,幫助其更好地融入家庭和社會。
疫情特殊時期,癲癇居家管理小貼士
1.兒童是新冠病毒感染的易感人群之一,家長需從哪些方面加強防護?
1)勤洗手、帶口罩、少外出,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
2) 日常消毒做到位:根據病毒的滅活特點:室內定時通風,餐具高溫消毒、毛巾及衣物等高溫洗滌、含氯消毒液拖地、75%酒精定期消毒孩子的日常用品。
3)生活規律,飲食均衡,禁忌食用野生動物。
4) 注意個人衛生;咳嗽、打噴嚏后、飯前便后等用使用含有酒精成分的消毒液或肥皂水洗手;避免用手接觸口鼻眼!
5) 避免接觸發熱、咳嗽等呼吸道癥狀者;避免接觸野生動物及家禽家畜,禁忌去家禽海鮮市場等。
6)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心理環境。癲癇兒童久居家中,活動范圍小,缺少玩伴,加之疾病本身或藥物方面原因,可能出現少言寡語、煩躁等心理行為問題。家長應多與孩子進行游戲活動及情感交流,及時疏導孩子的心理問題。
7)最后請謹記,癲癇是慢性病,需規范、全面、長期的系統治療和管理。居家期間必須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切勿擅自停藥、減藥或調藥。切莫相信所謂的“江湖根治偏方”!
2.居家期間,癲癇發作了怎么辦?
1)防止受傷:避開有危險的地方,移開周圍尖利或堅硬物體。
2)加強保護,避免意外傷害:癲癇樣發作過程中應保持頭部向一側偏斜,保持呼吸道通暢,避免窒息及誤吸;避免用力按壓患者,以免造成骨折。
3) 嚴密觀察:觀察意識、瞳孔及生命體征變化,記錄癲癇發作的具體表現,有條件的及時錄像。
4)不要往孩子嘴里送任何東西:癲癇發作不會咬傷舌頭,不能把手指、勺子或其它東西塞到孩子嘴里,以免折斷牙齒,甚至咬傷手指。
5)積極尋找原因:是否按時服藥,有無誘發因素等。
6)記錄發作時間:如發作持續時間超過5分鐘,絕大多數發作不能自行緩解,則需盡快就醫。
3.疫情特殊時期,不方便復診及外出購藥怎么辦?
癲癇疾病作為慢性病,需要長期的服藥控制和管理。如果突然停藥,有可能會誘發癲癇發作(發作加重或癲癇持續狀態),后果難以想象。為解決癲癇患者購藥難,社會各界已行動起來。如藥物不夠,家長可在網上或就近藥店購買。如需要咨詢??茊栴},可關注各大醫院線上咨詢。如遇突發情況,做好防護工作,盡快就近就醫!
隔離病毒,不隔離愛,讓我們攜手同行,安全度過新冠疫情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