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今年這個本該歡樂祥和的春節假期似乎只剩下了口罩、酒精和雙黃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一突如其來的傳染性疾病疫情來勢洶洶,蔓延迅速,讓人猝不及防。當一個普通的健康人變成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他除了忍受軀體方面的痛苦之外,還可能會出現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應激反應。

       除了疾病本身,糟糕的心理狀態也是人們健康的一大勁敵,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該如何幫助大家積極面對呢?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針對不同人群的心理危機,提供了科學、規范的指導。

       一、醫務工作者

       容易出現過度疲勞和緊張,甚至耗竭,焦慮不安、失眠、抑郁、悲傷、委屈、無助、壓抑、面對患者死亡挫敗或自責,擔心被感染、擔心家人、害怕家人擔心自己,或者過度亢奮,拒絕合理的休息,不能很好地保證自己的健康等。

       1、在一線人員上崗前,就要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培訓,了解應激反應,學習應對應激、調控情緒的方法,進行預防性晤談,幫助當事人在心理上對應激有所準備。

       2、上崗后要合理排班,安排適宜的放松和休息,保證充分的睡眠和飲食,盡量安排定點醫院一線人員在醫院附近住宿,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保持與家人和外界聯絡、交流, 安排專人進行后勤保障,隔離區工作人員盡量每月輪換一次,消除一線醫務工作者的后顧之憂。 

       3、如出現失眠、情緒低落、焦慮時,可尋求專業的心理危機干預或心理健康服務,可撥打心理援助熱線或進行線上心理服務,有條件的地區可進行面對面心理危機干預。

       4、持續2周不緩解且影響工作者,需由精神科進行評估診治,如已發生應激癥狀,應當及時調整工作崗位,尋求專業人員幫助。


       二、易感人群及普通大眾

       對于這突然延長了的假期,容易出現恐慌、不敢出門、盲目消毒、失望、恐懼、易怒、攻擊行為和過于樂觀、放棄等心態,這時,就需要:

       1、給他們提供正確信息及有關進一步服務的信息,同時進行疾病預防的指導,如何自我保護,如何自我識別癥狀;

       2、不盲目聽信謠言,不傳謠,不盲目哄搶物資;

       3、保證正常規律的飲食和充足的睡眠,戶外活動減少的同時要保證自身身體健康,避免不健康的應對方式如飲酒、吸煙等;

       4、不歧視患病、疑病人群。重視疫情,但不能過于恐慌。

       

       三、與患者密切接觸者

       會出現躲避、不安、等待期的焦慮,或盲目勇敢,拒絕防護和居家觀察等心態,這時我們需要進行政策宣教,鼓勵面對現實,接納并允許自己出現的情緒,適當做些深呼吸放松,音樂放松、冥想等自我療法,配合進行居家觀察,同時給予正確的信息傳播和交流,釋放當事人緊張情緒。


       四、面對患者

       醫療工作者要告訴他們戰勝疾病不僅要靠醫護人員的專業治療,還需要患者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患者在治療期間,不僅要關注他們的生理需求,同樣也要了解他們心理方面的需要與訴求,以及可能引發的心理、精神問題。從而引導隔離治療初期患者,隔離治療期患者,發生呼吸窘迫、極度不安、表達困難的患者,居家隔離的輕癥患者,進行自我調適,積極配合治療,幫助他們早日康復。嚴重者需要由專業精神心理醫生提供輔助心理干預。

       最后,無論是醫務工作者還是普通大眾及新冠肺炎患者,都要有打贏這場抗“疫”戰爭的信心。相比于2003年的SARS,我們無論是醫療技術還是醫療設備,大眾的認知還是信息傳播速度,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既看到疫情嚴重的一面,同時更要看到政府出臺相關政策,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海內外同胞一條心、眾志成城,醫務人員堅守崗位的一面,堅信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們能打贏并且及早結束這場戰“疫”,共同提高心理免疫力,增強戰勝疫情的信心,早日讓街道恢復車水馬龍,商場恢復熙熙攘攘,公園恢復歡聲笑語。


如何進行疫情期間的心理指導——新冠病毒防控科普23

圖文簡介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一突如其來的傳染性疾病疫情來勢洶洶,蔓延迅速,讓人猝不及防。除了疾病本身,糟糕的心理狀態也是人們健康的一大勁敵,因此本文將為不同人群的心理危機,提供科學、規范的指導。